神经耳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篇文章看懂老子的哲学思想,有一点最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老子是我国古代了不起的哲学家,不过关于此人究竟是谁,历来有多种说法。在司马迁写《史记》那年代已经搞不清楚了,暂且不讨论这个问题,权且把写出《道德经》这个人当作是老子就行。

因为这个“老子”之所以伟大,全在于这本书。《老子》一书不仅文字美,且思想美,涉及的面很广,我们试着对它笼统地梳理,力争快速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这个“无为”的思想主要是*治哲学,老子反对有为的*治,“无为”就是不做事,他有名的句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是很形象的表述,通俗说就是他不主张“折腾”。

又如: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里可能是老子的过度反应,之所以反对管理层的有为,是觉得他们能力不足,越管越乱,不配有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他的哲学里有一种破坏主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些都是他那套辩证、相对的哲学逻辑。

他主张抛弃那些“智慧”、“仁义”、“圣贤”之类的概念,最好“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理想的*治是“太上,下知有之”,意为完全的放任,百姓心里只隐隐觉得有那么个管理单位存在,甚至是感觉不到。有的版本写做“不知有之”或“下不知有之”。功成事遂,人们都认为是自然发生的。

老子的天道观念就是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之前的天道观,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有知识、有喜怒的主宰,天人同类。而老子这个观念是说,在天的视角下,万物都一样。这个“仁”字就是“人”,也有说是恩意、情感的意思,天地没什么情感。

老子提出“道”这个概念,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他察觉到冥冥中有这么个东西,不知道叫它什么,暂且称为“道”。我们现在可以理解成“自然”,或宇宙世间很多不可解不可变的规律,所谓自然法则。

这个“道”的观念太抽象,老子又提到一个“无”,它的作用性质跟“道”较像,他举了几个例子,车轮中间的空洞、器皿的空处、门洞窗户房屋的空处。正因为这些有空洞,是“无”,它才有用。

因为它“无”所以才“有”,进而想到“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现在仍搞不清最初的最初是怎么回事,宇宙起源问题。本来是有,还是本来是无。总之有那么个“虚空”存在。

名与实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老子是最初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万物未生时,是一种“绳绳不可名状”的混沌状态,这时没有任何“名”,名,可以理解成各种物质的名字,还有各种概念定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我们可见的可想的大多数东西,都是人为的后天设定出来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至道,可以给定义的那些概念,并不是它真正的概念。

老子知道“名”的用处,但他又崇拜“无名”。可这个“名”是必然出现的,不然我们人类无法行事。我们根据各种事物的属性去给它分类命名,其实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可能老子的境界觉得这太小道了,不是大道。

“名”的背后意味着知识,知识的丰富就意味着欲望越多: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他主张无知无欲,

古之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是站在统治阶层想的,如果是个人呢,是否无知无欲就好,另外可行性有多少。

老子那些很有辩证思维的话,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也是希望不要那么多概念,不希望人们知道那么多。这些美丑、善恶、长短、高下、贤不肖,都是相对的,都是人定的“名”。

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善就没有恶…所以人们喜欢美喜欢善喜欢贤等等一切好的,讨厌批评惩罚一切坏的,老子认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根本的是把这些名词概念全消灭,一切就平静了。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涉及到人生哲学方面,老子同样是希望“少私寡欲”,他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还有一个“不争”的哲学“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曲则全,枉则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细心的读者能发觉,老子的不争,其实还是为了争。这里涉及到一般人对老子的一种误解。

如他所说的“不争”,其实是一种手段,难听点是阴谋,所以有人说老子其实是“阴谋学家”,他本人未必爱搞阴谋,但他的思想学问的确很多探讨这方面的知识。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些是有很强的目的性,并非原本如此,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目的还是要取,还是要得到,不过他的手段表现形式是先给予,或让外人觉得不是为了得到。甚至老子的无为,未尝不也是一种手段。

这一点很容易被人误解,以为老子真的无欲无求,自然潇洒,其实庄子才真如此。

这里涉及到老子的思维方式,“正言若反”,什么话他都反着说,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光明的或是清楚的东西反而可能是昏暗不清楚的,前进的好像在后退,最高水准的德反而可能很卑下,那个最洁白的也许看起来是脏的。《老子》里很多这种种思维模式。

以上是对《老子》中的一些哲学思想简单梳理,肯定不能面面俱到,这部书的内容是很丰富,耐人寻味。有可行的,有乌托邦式的,但不能因为是不切实际的思考,就觉得它没用,同样能给我们很多启发。《老子》的哲学思想里哪些是你比较喜欢赞同的,或让你印象深的观念,不妨分享出来,一起交流学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