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刷到许多
关于现代年轻人的话题
像小编一样的“80后”
从前几年开始传我们脱发
今年,已经快“耳聋”了!
这两天
《年轻人先别担心头发了,你都要聋了!》
刷爆网络
莫名戳中笑点的同时
又很扎心啊~~
今天小编就贴心地告诉你
不光听力
每天抱着手机和电脑不放的你
视力也在崩溃的边缘……
再不注意就变“小龙虾”
自己理解去吧:
1
听力问题
有热搜为证
▼▼▼
世卫组织:11亿年轻人听力损伤
仅仅因为听音乐
联合国下属的世界卫生组织(WHO)12日发布数据称,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例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
世卫组织指出,目前全球约半数年轻人在使用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高于安全水平。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说,听力损失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在人类拥有足够保护听力的技术和知识的情况下,不应让众多年轻人仅仅因为听音乐而遭受听力损失。
先别忙着慌张和绝望!面对“即将耳聋”这个未来,我们首先要搞明白:什么叫听力损失?
要想听到声音,总共分几步?简单来说就3步:
1.声波带动空气振动传入耳道,撞击鼓膜,带动中耳内的听小骨一起振动;2.振动经过耳蜗后带动听毛细胞振动,并将该振动转化为电化学信号;3.听神经将电化学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进行理解后,让你“听到”声音。
在整个“听”声音的过程中,耳蜗内的听毛细胞成为了我们听到声音的重要助手,而我们所说的听力损失,也就是这群“小助手”出了问题。
如果要通俗易懂地回答为什么“高于安全水平音量会造成听力损失”的话,那么原因就是:过大的音量带来太强烈的振动,把你最宝贵又不再生的听毛细胞震坏啦!
长期戴耳机听歌等于慢性接触噪音
无有效治疗方法
医生说,85分贝以上的声音就可能对人听力造成损伤。
就算平时用耳机听音乐时对音量有所注意,但音乐里的一部分音量是会超过85分贝的,虽然这种噪音很难短期内严重损害听力,但长此以往,损害是慢性的。
短期的、暂时性的听力损失,可以通过休息和治疗得到改善。而长期受噪音刺激而发生一种缓慢的、进行性听觉损伤,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通过人工耳蜗补救。
如何保护听力免受损伤?
戴耳机听歌掌握“60-60”原则
第一:减少耳机使用时间,严格遵循“60-60”原则。这是一种国际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能调至更低最好,此外:
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第二:千万别戴着耳机睡觉,睡觉过程中姿势难以掌控,在造成噪声伤害的同时也容易压迫耳机,给脆弱的耳朵带来物理伤害;
第三: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中听音乐,当你发现在嘈杂环境中音量调大到60%的时候还听不清那就该摘下耳机了,再接着听只会损伤耳朵;
第四:使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主动降噪耳机可以很好地保护听力,减少听音乐时的噪音影响,从另一方面帮助我们降低耳机音量。
2
视力问题
有则消息让人觉得挺可怕
说一个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
因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斑变性
最后竟然失明……
什么是*斑变性?
主要患病人群是老年人
*斑是眼底视网膜特殊的结构,居于眼底光学中央区,是眼底视网膜视觉功能最重要的区域,虽然它只占眼底面积的5%都不到,但是90%以上的视功能都靠它。*斑变性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疾病,主要患病人群是老年人。老年性*斑变性已成为我国重要致盲性眼病之一,*斑部长期慢性光损害、遗传、代谢、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会导致发生。
玩手机
会发生*斑变性导致失明吗?
*斑变性的病因有很多,但是上述病因与黑暗中看手机并无任何关系,而且也没有科学证据证明。所以,上述传言并没有科学依据,关灯后看手机并不是导致*斑疾病的原因。
摸黑玩手机不会直接导致失明,是不是就能放心大胆地玩呢?当然不是!摸黑玩手机怎样“累眼睛”,你一定感受过,小编不多赘述。
夜间使用手机,可以选择开盏低亮度的背景灯,调暗手机屏幕亮度,以减少亮光对眼睛的刺激。
如何预防*斑疾病?
健康用眼,保持良好习惯
1、不要在光线太强和太暗的地方读书写字;注意用眼卫生,间隔半小时应适当休息放松眼睛。
2、控制血压在mm/90mmHg以下,保持理想体重,少吃高脂质物质,如动物内脏,少抽烟。
3、太阳光强烈时配戴深色眼镜,减少光损伤。
4、食用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或适当添加抗氧化物,适量补充微量元素锌、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C/E;补充叶*素,多吃深色、彩色蔬菜、坚果。
5、每年定期检查眼底,早诊断,早治疗。
3
亚健康
你是不是总感觉
“累”“困”“没劲儿”
以前睡一觉就生龙活虎了
现在不行,睡觉不解乏,吃东西没味
“慢性疲劳综合征”
是病,得治
疲劳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健康人群亦时有发生。不过,疲劳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之一。
“慢性疲劳综合征”以严重的疲劳作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躯体症状,如肌痛或肌无力、多发性非关节炎关节痛、低热、头昏、抑郁、烦躁、食欲下降、性功能减退等。症状表现有一定的持续性。目前,这种病已被纳入目前的国际疾病分类中。
除先天不足外,“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多是后天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劳累过度、不良情绪、饮食失调、错误的减肥方法、生活作息不规律、、疾病因素、病后失养等。
若熬夜加班,第二天疲倦乏力,则不能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亚健康不等于
“慢性疲劳综合征”
当感到身体不适、心理出现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出现障碍,并且持续或者反复出现达到或超过3个月,去医院做检查又被告知没有现代医学目前认定的任何疾病的时候,这时可能正处于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的范畴较大,其中以疲劳为主症的亚健康,称之为“疲劳性亚健康”。很多人认为“疲劳性亚健康”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其实不然。
目前对两者的病程界定不一样,“慢性疲劳综合征”要满足至少6个月的时间,“疲劳性亚健康”需满足至少3个月。
朋友们!
年轻不是挥霍健康的资本
很多疾病都是年轻时攒下的
为了身体健康
为了你的家人
从现在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吧!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