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registers.html“是我的错吗?”
刚出生几个月的聪聪被确诊耳聋之后,聪聪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年10月,聪聪出生后接受免费的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很有可能是遗传性耳聋,当时她还不以为然,险些误了大事。
“这个家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耳聋的情况。”
年12月,聪聪出生两个月后,听力复查还是没通过。聪聪妈虽然有点慌,但还是心存侥幸。聪聪是家里的二宝,“老大那会儿的听力筛查复查也都没通过,现在还不是好好的?”
又过了几个月,医院做了多项检查后,聪聪被诊断为极重度耳聋,聪聪妈才终于开始正视孩子的情况,既感到自责,同时又倍感幸运。及时发现听力缺陷并采取干预,才让孩子不至于错过1~3岁语言发育的*金期。
聪聪妈按照医生的嘱咐,给聪聪植入了人工耳蜗。在聪聪11个月的时候,右耳植入的人工耳蜗首次开机,他终于可以进入有声的世界。
不能听就不会说,如果聪聪妈和家人继续逃避现实,等到孩子出现明显的语言和听力障碍时,再想干预恐怕为时已晚。因此,她要特别感谢一个人。
被基因检测改写的命运
年10月,也就是全面二孩*策实施3年后,聪聪医院出生。作为家里的二宝,他的到来让全家都沉浸在欢乐中。
除了出生后72小时内做的第一次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外,聪聪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对一个全家人听力都正常的家庭而言,最开始聪聪妈并未重视这个小小的异常。
当时当地*府的惠民工程,聪聪妈带聪聪在护士站采足跟血并接受了免费的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不想报告结果提示聪聪很有可能是遗传性耳聋患儿。
即使医院做听力学诊断,聪聪妈还是没有太重视这个问题,因为第一个孩子没有听力异常。
聪聪妈也时常故意发出声音后观察聪聪对声音是不是敏感,或许是心理暗示,她发现聪聪每次都会抬起小手或者转动脑袋,于是安慰自己:“没事的。”
年春节之后,聪聪4个多月了,一天,聪聪妈接到一个电话,是给聪聪做耳聋基因检测的机构——华大基因的客服打来的。客服叫小梁,她给聪聪妈再一次解读了聪聪的耳聋基因检测结果。报告提示:聪聪在SLC26A4基因上发生纯合突变,有患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可能,建议尽早去具有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又称为“一巴掌致聋”,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部分孩子出生时可能并不存在听力损失,但是成长过程中若遇到外力撞击、颅内高压等因素可能会出现前庭导水管扩大的现象,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这种耳聋通常会在出生后几年内发病,发病之前通常有感冒发烧、轻微颅外伤,甚至一巴掌就可以致聋。如果提前知道孩子携带这种基因,注意避免剧烈头部撞击或严禁其他使颅内压增高的行为,可以延缓耳聋的发生、降低致聋的几率。
聪聪妈对小梁的话将信将疑,而且她在孩子面前发出声音,孩子明明有反应。
小梁告诉聪聪妈,如果在孩子面前发出声音,孩子有反应或许只是因为看到了东西,并不一定能说明听力正常。
在坚持不懈地一次次电话回访中,小梁除了提醒聪聪妈重视基因检测结果,详细介绍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发病原理,耐心解释健康的父母也有几率生下耳聋的孩子,还告诉聪聪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远离噪音、预防感冒,严格避免聪聪头部被外力撞击……
没有哪个父母会轻易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缺陷的。但谁会吃饱了没事,无缘无故说别人孩子可能会耳聋呢?聪聪妈最终决定带孩子去做深入检查,让自己安心,顺便让那个“婆婆妈妈”的客服闭嘴。
检查结果既不幸又幸运——聪聪虽耳蜗发育状况良好,但大前庭双侧扩张,双耳听力损失90分贝,诊断为极重度耳聋。幸运的是,可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帮助聪聪听到声音,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学习说话。
聪聪妈按照医生的嘱咐,给聪聪植入了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一个多月后,聪聪满1岁的时候,突然开口叫了一声“咩咩”(妈妈),全家人都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聪聪妈回想,如果不是小梁一次次提醒,她可能还会一直心存侥幸,孩子也不知要等多久才能开口喊这一声“咩咩”。她特地致电华大,感谢客服小梁苦口婆心的回访,并送去了一面锦旗。
听力正常的父母也可能生出耳聋患儿
小梁是华大基因的一名普通客服,从业5年多以来,每个季度都会随访多例基因检测结果阳性样本的家长。
“很多人认为听力正常的父母不会生出耳聋患儿,这真的是个天大的误会。我国超过80%的聋儿是由听力正常的父母所生育。”
小梁直言,部分家长会认为孩子目前对外界声音有反应,即使是耳聋基因检测结果为高风险,听力也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以致于有的孩子未及时接受早期听力诊断,最后错过了最佳语言干预期,因聋致哑,实在让人很惋惜。
在无声的世界中,聋哑残障人士犹如现实中的“孤岛”,有心理研究发现,聋哑人大多都有轻微的自闭或自卑心理,不太与外界沟通,而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听不见人们的声音。对于人生道路、事业、爱情……聋哑残障人士都没有太多的选择。要么是在家里啃老,要么是从事一份简单的劳动,聊以糊口。
“哭着睡,哭着醒。”一位母亲这样描述自己发现孩子听不见声音之后的经历。
这样的心碎经历,可能每个听障儿童的父母都体验过。等待他们和孩子的,是昂贵的手术、漫长的康复治疗、坎坷的求学之路、艰辛的求职经历……年首届中国国际听力康复大会披露,我国有约万听力障碍者,居各类残疾人群之首。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指出,我国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约为3.5万人,加上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患儿,每年新增听力残疾儿童超过6万人。
耳聋按发病原因分为遗传性耳聋和非遗传性耳聋。据一项全国耳聋流行性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60%的耳聋是可以诊断的遗传性耳聋,主要由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和GJB3四个常见致聋基因所致。GJB2主要引起先天性耳聋;SLC26A4主要引起“一巴掌致聋”;线粒体12SrRNA主要引起药物性耳聋;GJB3主要导致迟发性耳聋。
聪聪的SLC26A4基因(四个常见致聋基因之一)纯合突变,就可能是父母双方各自携带致病基因导致的。聪聪妈在孩子确诊先天耳聋之后,主动加入了很多耳聋患儿的家长群,发现听力正常家庭生下耳聋孩子的概率远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
早发现、早干预,让聋儿进入有声的世界
听力残疾不仅是患儿自身的不幸,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也是社会的沉重负担。据专家测算,一名聋儿一生要耗费社会卫生资源70万元。
对于遗传性耳聋等出生缺陷人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目前,我国出生缺陷防控有三级防线,第一级是通过孕前检查和孕前保健,防止出生缺陷儿的出生;第二级是在孕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以减少严重出生缺陷儿的出生;第三级预防是指出生缺陷患儿出生后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防止病残,促进健康。
尽管有三道防线加持,我国出生缺陷问题仍旧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
二孩和三孩*策实施后,高龄高危人群大幅度增加,给出生缺陷防控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
就遗传性耳聋而言,这些年里,相关人士一直在呼吁,重视致聋原因的科普,做到早筛早诊早干预。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和GJB3这四个常见致聋基因在我国正常人群中总携带率达5%~6%。如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将可以诊断出近80%的遗传性耳聋。
据专家介绍,耳聋基因的筛查在耳聋的早期诊断干预上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明确耳聋病因,及早发现遗传因素引起的先天性耳聋,提早采取干预和康复措施,指导人工耳蜗植入;还可以尽早发现药物性耳聋易感人群,给予携带者及其家人明确的用药指导,避免药物性耳聋的发生;也可尽早发现迟发性耳聋,给予明确的生活指导,防止头部外伤等情况发生,避免迟发性耳聋。
近年来,例如华大基因等生命科学前沿机构,陆续推出了耳聋基因检测等与生育健康相关的临床检测。并在一些地方*府的组织领导下,将基因科技惠及普通家庭。
聪聪能够在出生后进行免费的基因检测,及时发现遗传性耳聋的风险,就是得益于当地*府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出生缺陷防治,与华大基因合作开展的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惠民项目。
据悉,截至年6月30日,华大基因在全国累计完成超过万例耳聋基因检测,发现数千名先天性耳聋及迟发性耳聋受累者,为这些聋儿和迟发性耳聋受累者提供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同时还发现约23万人携带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为精准防聋控聋提供了解决方案,有效控制了耳聋的发生发展。
今年8月底,小梁再次致电聪聪妈,得知聪聪目前听力和语言能力都与正常孩子基本无异,十分开心。
“能尽早发现,我们真的很幸运!”聪聪妈感慨地说。(钱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