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名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m/mipso_8833641.html: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全世界万聋哑人士都期盼得到它的帮助!我国每年新增3万聋儿,都能学会说话,从此改写命运!它就是——“人工耳蜗”。
它是第一个可以替代人类感知器官的发明,对耳科新技术和听力障碍康复的影响力,不啻于当下的人工智能。
有人可能质疑人工耳蜗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耳聋自古有之,早在19世纪,发明家贝尔(发明电话的那个人)就已经发明了助听器,成功的解决很多耳聋人士的难题。百年后发明的人工耳蜗为何影响如此之大呢?
这要从耳聋的类型谈起。
我们失去听觉的结果是一样,但原因是大不同的。
首先我们的听觉一旦失去3个月以上,结果是不可逆的,一定要通过补偿助听才能重新获得听力。从目前研究看,听力损失主要分两种:
1、传导性耳聋:外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因耳部传音系统的病理因素而发生障碍。耳部传音系统有外耳道、鼓膜、听骨、蜗窗等。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引起上述部位的损害均可导致耳聋。
2、神经性耳聋: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听觉传导经路或各级神经元受损害导致的声音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造成的听力减退,也称感音性耳聋。
3、混合性耳聋:两种情况兼有。
相比之下三者有什么区别呢?简单解释,传导性耳聋更多的是物理结构损伤导致声音传输通路受损。而最常见的神经性耳聋则比较麻烦,毕竟听神经或听中枢损伤,不但不可逆,其补偿也极为不易,而且补偿后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孰优孰劣?
首先声明,其实两者并不需要分个胜负,它们都是补偿听力的有效方式,只不过要根据个人情况和经济实力来选择。贬低任何一方都是不理智的行为。
助听器:
工作原理比较简单,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半导体扩音器,通过麦克风手机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发大传送给内部剩余的听觉神经。当然其中还要经过降噪处理等。可以说助听器对于中轻度的耳聋比较有效,价格也不高,一般都能承担得起,是广大老年听力障碍的首选。
人工耳蜗:
对于一些听神经受损,尤其是内耳负责听觉信号转化的毛细胞不可再生,导致完全失去听觉的人来说,助听器的放大功能已经远远达不到补偿听力的需求时,怎么办?这就需要一种设备,帮助负责收集声音的同时,还要对声音进行编码处理,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刺激听神经,把声音继续传递下去。相比于助听器,人工耳蜗做得更多。当然其价格也不菲。毕竟技术含量实在是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无论你是否有剩余听力,人工耳蜗全部为你补偿到位。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助听器的适用于中度、轻度人群。而人工耳蜗一般是针对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及佩戴助听器无效的人群。
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但是在人工耳蜗出现之前,那些重度极重度的聋人,即使佩戴助听器,也无法重回有声世界。
更令人惋惜的是,一些先天性听力障碍的新生儿,无法通过助听器补偿听觉,早早地退出了正常发育的轨道,他们终生无法学会说话,只能通过文字或手语交流,永远的被排斥在主流之外。
但有了人工耳蜗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命运完全可以改写!
语前聋和语后聋的康复差别极大,对于新生聋儿来说,耳聋需要尽早干预,否则会造成语言启蒙的“空窗期”,必将造成语言发育迟缓。
相反,听觉的补偿越早,语言的康复效果越好,现在的技术发展迅速,人工耳蜗可以在12个月-6岁之间植入,这个期间都是语言发育的最佳干预*金年龄。
重度以上的听障幼儿,如果语言发育“空窗期”过久,对大脑听觉皮层的退化带来的损失,是我们所有语言矫正师面对的难题。
人工耳蜗之父
作为人工耳蜗的发明者——豪斯医生来说,这个发明从诞生之初到临床使用历经了十多年之久,期间充满了争议和怀疑。说实话,这个发明最后并没有给他赚多少钱,因为他无条件地放弃了申请专利权,只为了尽快推动业内研究和临床使用,并积极推广给世界其他贫困国家和地区,帮助那些贫穷的耳聋人士。
人工耳蜗之父——威廉.福斯特.豪斯教授,直到去世时,依然没有重申这项专利,而他自己也没有因为这项跨时代的伟大发明获得过任何有分量的奖项。
而之后的澳大利亚人克拉克,在20年之后,凭借对豪斯发明的改进,获得了有着“小诺贝尔奖”之称的Lasker-DeBakey临床医学研究奖。
今天,全世界已经有40万人植入人工耳蜗,如果没有豪斯的智慧和无私,耳蜗植入技术可能要推迟多久尚未可知,而能够推测的是,将会多出40万口不能言、生活不便的听障人士。
写在最后:
为我的一个助听器验配师朋友发声!上周末,有一位首次佩戴助听器感觉不舒服的客户,把朋友投诉了,因为语言沟通困难,产生了很多误会。
其实,无论助听器或是人工耳蜗,想要完美舒适的听觉,都离不开一群人,他们是助听器验配师。
他们很重要!
一台小小的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远比世界上最贵的钢琴精密得多,而助听器验配师就是调音师,机器想要适配,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期间还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多次调试。
谁都期望达到“人机合一”的效果,但现实是有差距的,很多原因都会对助听效果产生干扰,比如听力报告单间隔太久,型号和价格选择误差,失去听觉时间过久,个人生活环境复杂等等。
一定要给验配师充分地理解和配合,助听器毕竟是工具,它永远也无法替代我们原有的听觉系统,再好的助听设备也需要适应的过程,尤其是长时间失去听觉的人,对听觉的感知是需要慢慢积累的,不能操之过急。
补偿听力后就能学会讲话了吗,聋宝宝会遇到哪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