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06/6084137.html《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中国人都懂一点《道德经》,就算你没有读过道德经,那对于下面几句话你应该至少听过一两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而《道德经》作为”万经之王“,真正理解它的人却不多。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道德经似乎非常难以理解。为什么要”消极无为“?为什么”圣人都不仁“?为什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听起来很复杂对吗?这么复杂,那还是读《论语》吧。别别别,道德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良子读《道德经》有一段时间了,又仔细阅读了《老子的智慧》这本书,对于《道德经》有一些粗浅的理解。我尝试用最简单的方法来介绍一下道德经中的最核心的内容。
良子将其章节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每个分类选择部分内容加以解释,难以理解的地方良子加上对应的说明。总共有四部分内容,分别是“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规律,世界的构成”,“谦虚、低调、知足、温和、自知、清净”,“无为无不为”,“以弱胜强”。
良子才疏学浅,本文若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海涵。
1
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规律,世界的构成
摘取部分内容以举例说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虽然可以言说,但是它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常俗之道。名虽然可以叫出来,但是它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常俗的名。在天地开始的时候,它都没有名字;等到它可以叫出名字来,它已经孕育了世间万物。所以常常处于”无“的状态(良子注解:无有很广的含义,为方便理解,这里可以解释成:无意识,无想法,不用逻辑思考),来观察它的奥妙莫测。常常处于”有“的状态(有想法,有念头),来观察它的无边无际。有和无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名字不同,都可以称为幽微深远。这(有无)是所有的道理和一切变化的根本。
说明:
首先提出道的概念。道很玄,是创造一切的根本。道和西方的上帝不一样。上帝是人格化的,有形象,”道“是没有的。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叫它,姑且称之为”道“。上帝与人类约法,影响人类,而”道“没有类似的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就是美了,这就是恶了。都知道善就是善了,这就是不善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相互倾倚,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所以,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实行无为的治理,不用言说的教会。任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说明:
相对概念的产生。万事万物,相对相生,相互依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是说世界如果只有一个状态,那就是恶了。就算是所有人都知道善,那也是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让世界自由发展,来保障世界的多样性。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说明:
继续解释对道的理解。道空虚却无穷无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没有仁义,把万物当成草做的狗。圣人也没有仁义,把百姓百姓当成草做的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说得越多,离道越远,反而招致败亡,不如守着虚静的本性吧。
说明:
道为万物之上,其运行时,无私又公正,道似科学之铁面无私。”天地……“一句成为中国人在面对人生困难时的心灵安慰剂。面对苦难时,当我们想到在天地的眼中我们只不过是草做的狗子,我们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平静虚无就是世界的本性。我们就守住这个本性吧。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长生。同理,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心吗?
说明: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人如果放弃一些贪婪和欲望,则更能自在清净,健康长寿。无私与有私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正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说明:
儒家是入世,道家是出世。道家自己不想去操心这个世界,也希望其他人尤其是统治阶级,不去干预这个世界。让世界合乎天道自然地运行。这是为什么庄子一个劲的骂儒家,骂他们搞乱了世界。庄子骂得有没有道理呢?骂得是非常有道理的。道家的无为的思想在现实中有例子的。沈从文就通过他的小说描述了在无为的情况下,人间呈现出无比美妙的天堂。那道家对,儒家就错了吗?儒家也没有错。良子经过长期的深入思考,终于理清了有为和无为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将在以后的作品中解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王也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的法浑然天成,本来就是这样。
说明:
继续揭示道的起源。道德经原文有多个版本,翻译也有多个版本,本文选取良子认为最容易理解道德经原意的版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二气相交二生第三者,如此生生不息,便繁衍了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那是因为得道的王公深明道体的缘故。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自逞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说明:
“道生一,……三生万物”一句解释了宇宙的起源。不仅解释了宇宙是来源于道,而且把混沌(无)和秩序(有),阴阳对立统一,全部包含在内。跟宇宙大爆炸和上帝创世的学说有相似之处。
2
谦虚、低调、知足、温和、自知、清净
摘取部分内容以举例说明: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正是上天之道。
说明:
贪婪、自满的危险。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
说明:
过度追求物欲的危害。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细微深远而通达,深远得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形容:谨慎啊,象冬天趟水过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邻围攻,恭敬啊,象当客人,和蔼啊,象冰将融化,朴质啊,象为雕琢的素材,空旷啊,象深山幽谷,浑厚啊,象江河的浑水,谁能使浑水不浑?安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就会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旧换新。
说明:
低调、温和、谦卑的好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长久的。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的行为,应当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说明:
做人需低调、谦虚、内敛、温和、冷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说明:
自知的重要性。
3
无为无不为
摘取部分内容以举例说明: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说明:
无为的具体做法。要更深刻准确理解”无为而治“,推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上等的国君治理天下,人们仿佛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这种国君诚信不足,人民当然不相信他。最上等的国君是悠闲无为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等到事情办好,大功告成,人民却不知道这是国君的功劳,反而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废弃了,才有仁义。智巧出现了,才产生诈伪。家庭不和之后,才显出孝慈。国家昏乱以后,才产生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这三者都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弃绝它们,使人有所专属。这便是:外资表现纯真,内在保持质朴;较少私心,降低欲望;放弃知识,不再有忧愁烦恼。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译文: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犹如天下的溪壑。甘作天下的溪壑,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纯真的状态。知道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明,安守黑暗,才能为天下作法则。既能为天下人的典范,德行自然没有错失。不但如此,他更可归于无极,回复到最终的真理。知道光荣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不但如此,他更可返归为纯朴。但是万物变化不息,这种状态ing不能长保,当纯朴分散时,就成为器具,而体道的圣人们,仍能以浑朴的原则,来设馆分制。所以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割裂事理,仅使万物各遂其性而已。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各遂己性,自生自长(归化)。归化之后难免又生欲心邪念,这时唯有以道的本质“无名之扑”来克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旦没有欲心邪念,能够归于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是空虚的,它的作用不会穷竭。最挺直的好像弯曲,最灵巧的好像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说话迟钝。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唯有清净无为才是天下的正道。
4
以弱胜强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事很少能够比上得上它。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表现刚强的人,必不得善终;用于表现柔弱的人,则能保全其身。这两者虽同样是“勇”,但利与害的结果却不相同。上天为什么厌恶勇于表现刚强的人?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所以圣人也以知天为难,何况一般人呢?天道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能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做社稷之主;能够承担全国的灾祸,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