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认为中医祖传的都是些高深玄妙的理论,还有一些草药,古方,泛*的医书等,但此书却讲了很多精彩的中医故事,很多令人叫觉的医案,让人感动又佩服的神医们的精诚之心,还有为钻研医术的热忱,很多方子流传至今,让更多的人受益。
第一位医家是钱乙,医院,给诸位皇子看病的儿科医生。他是孤儿,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的,但却让他对儿童抱有极大的同情心,成为他为儿科治疗奋斗的动力。小儿一般不会说话,所以钱乙就练就了望诊的绝活。他一生救人无数,写出了现存最早的中医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他最知名的是创立的六味地*丸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六味地*丸是补肝脾肾的,着重点在补肾,比较全面调理身体的方药,主要在肾阴虚的时候服用效果最好,比如舌红苔薄脉细数的同时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盗汗自汗等,生活中比如熬夜,用脑过度,房事过度,青春期粉刺等。
第二位医家是*元御,给乾隆皇帝当过御医,出身书香门第,所以读的书比较多,国学功底深,在他29岁的时候,眼睛出了问题,遇到的都是庸医,然后一只眼睛就废了,落了残疾,但是*元御很坚强,他要跟疾病做斗争,所以他开始学医,从读《伤寒论》开始,他非常用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术思想,就是这个脾胃圆圈论,这个圆圈被别人看去了,写了一本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自从*元御悟出人体气机的运行规律后,临床的疗效是越来越好。他最有名的著作《四圣心源》,里面详细阐述了中土回环理论和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治疗鼻炎的桔梗元参汤和五味石膏汤就是出自这里。这里讲个小故事,有个中医学生去拜访一位老中医,这个老中医治疗妇科病十分拿手,患者如云,同学问老中医:“您疗效这么好,都是读什么书学来的?”老中医说:“我们这小地方,能买什么书呀,手里只有一本《四圣心源》,一辈子翻来覆去的看它。”可见这本书的价值。
第三位医家是张景岳,中医诊断学的高手,从小可能受父亲的影响,一家子尚武,喜欢当兵打仗,父亲什么都让他学习,医学兵法天文风水音律等等,所以他是全科型人才,后来他的著作《类经》融会贯通各种知识来讲解医学,医院就是用此书来做教材的。之后闯江湖上战场,终于在他36岁那年回到了家,开始钻研医学,但是还是心不定,在49岁的时候又去闯江湖了,之前他觉得医术是个好玩的事情,直到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有了性命才有三教五伦,才有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所以说医药是生命的守护者,你要好好努力,领悟到医药和这个世界各种学问的关系,达到对医学知识心领神会的境地,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明白医道的奥秘。”从此张景岳专心致力于医学,医学水平突飞猛进。他的巨著《景岳全书》近百万字,是他一边诊病一边写,一直写了二十年,他从古代哲学中汲取养分,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学说,所创立的好多方剂被广泛的使用,现在的中医教材《方剂学》里面,除了张仲景的方子以外,收录的最多的就是张景岳的方子了。
最后一位医家是吴鞠通,妙手回春的温病大家,从小就注重孝道,父亲因病去世,从此走上了学医的道路,穿着孝衣就去书店买了《伤寒杂病论》。吴鞠通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读了十七年的医书,但是他从没敢轻易地去治疗一个人,他觉得人命关天,一定要医术精湛。终于在他36岁的时候,他出手了,当时发生了一场瘟疫,他在这场瘟疫中救治了很多患者,之后他的医名就开始被人们所知晓了。在他41岁的时候开始写《温病条辨》,此书是中医历史上的四大经典之一,其他三本是《*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本书里吴鞠通开创了三焦辨证的理论。《温病条辨》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方子,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银翘散了,现在药店里卖的叫银翘解*丸,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像桑菊感冒片,藿香正气散,连花清瘟胶囊,这些药都是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所以说中医的智慧无求无尽。
我们读中医书,读养生书,读的是什么?一读知中医,二读悟医道,三读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