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六味地黄丸防治肾阴虚老年性聋的RCT研究中期会议暨仲景·经典名方再开发专家论坛”在上海召开。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老年性聋逐渐成为了世界第三大公共卫生问题,老年性聋与肾虚有关。六味地黄丸是临床常用经典方,源自于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是“滋补肾阴”良药,对改善耳鸣耳聋、头昏头晕、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效果明显。
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施建蓉教授发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黄平教授、张剑宁教授牵头,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虹口区嘉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宝山区顾村镇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实施了本项“六味地黄丸对防治肾阴虚老年性聋作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本项目为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于年10月27日启动,并在各研究中心顺利进展。
项目合作单位,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高松、营销公司总经理马云参会。
重视经典名方再开发将治未病思想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主任医师黄平分享《从六味地黄丸项目谈经典名方临床应用经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主任医师黄平
黄平介绍说:“狭义经方指《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经方很少有明确专门治疗耳鼻咽喉科病的药方,但不少经方都可以用来治疗耳鼻咽喉科科病。用经方治疗耳鼻咽喉科疾患有效,关键在于准确的辨证论治。辨证的实质是将外在的各种症状收集后进行中医的思辩,归纳出其内在的病机。我们应该更重视在繁杂症状表象中把握疾病内在真正的病机,做到读经方、背经方、用经方。”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主任医师王兵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分享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病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有雏形,张仲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治未病思想,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伤寒论》之始终,将治未病思想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未病先防”强调干预潜在的致病因素、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调养体质、调畅情志以“治未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主任医师王兵
仲景宛西制药副总经理高松汇报企业中药标准化实施历程及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标准化建设成果。企业实施“六味地黄丸标准化建设”至今,通过对山茱萸等六种药材种植生产过程、六味地黄丸关键生产技术环节的研究,建立从种子种苗、中药材、饮片直至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系列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共38个,保证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生产过程各个环节过程规范化,为产品的优质优价提供技术支撑。
仲景宛西制药副总经理高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主任医师张剑宁分享《老年性聋的听力学特点及相关检查意义》。老年性聋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早发现、早治疗对提升疗效至关重要。多学科协同合作对研究老年性聋发病机制及治疗意义重大,未来我们应该加强中医药资源开发,积极探索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在老年性聋中的运用与价值。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主任医师张剑宁
仲景宛西制药营销公司总经理马云表示,作为“仲景”品牌的拥有者和项目的合作者,将精心做好组织配合,保障项目加快推进。
完善工作机制、制定阶段性目标积极推进项目进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霍岩博士《RLDPAD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谭红胜、渠田田汇报《结合RLDPAD项目研究的质控及思路》,分析项目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整理下一步工作要求和重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霍岩博士
项目各分中心负责人介绍课题进展、入组情况,积极展开项目讨论。
在大会总结阶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主任医师李明教授提出,临床疗效是评价中医药的主要指标,但RCT研究难度较大,应尽量以低投入收获高质量的原创产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主任医师李明
施建荣教授提出,中医药的临床试验,就是以国际接受的方法展示传统中医魅力,证实中医疗效。因此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采用适当的项目推广方式,以保证项目继续顺利开展。
正如张剑宁教授所言,“越有意义的事情往往越困难”。本次会议的圆满举办,昭示着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将继续与各位专家、教授、同道一起,共同努力,保质保量完成此项六味地黄丸的临床研究,推动我国老年性聋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