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末夏初,医院东院区耳鼻喉科和神经外科医生联合完成一例保留面部神经条件下听神经瘤切除术。对患者李先生来讲,这是一次人文医学理念贯穿下的手术之旅,手术路径的巧妙改变,不仅找回了健康,而且保留了面子,辗转多处的李先生,在即将康复出院时,说“遇到了贵人”。
三个月前,李先生的耳朵突然开始嗡嗡作响,听力随之下降。随着时间推移,眩晕也伴随而来,右脸及舌头出现麻木感。连续求诊1个月,采用多种治疗方法,都没有得到改善。
李先生为此苦恼迷惑,在辗转治疗过程中,所幸的是,“病根”找到了,原来桥脑小脑区长出了一个直径3厘米的肿瘤,手术治疗被拿上治疗日程。
但是,新的迷茫又摆在了李先生面前。切除肿瘤时,面神经会受到损伤,今后生活中,“面瘫”将会伴随着李先生。
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去除病灶,又能避免面瘫?带着这样的想法,李先生又踏上了求医路。
术前听力检查及颅脑核磁检查
4月7日,李医院东院区耳鼻喉科,该科主任张凤英非常理解他的苦衷,围绕他的诉求,联合神经外科进行了病例讨论:能否改进一下手术方式,在切除肿瘤过程中,保留面神经。张凤英提出,我们治疗的目的,应该着眼于患者长远生活,身体和情感都应该考虑在内。
李先生听到看到之后,觉得这里应该能为他解决问题,做出决定在这里接受治疗。李先生的信赖,也给张主任多带领的团队增强了信心。
经过多次术前讨论,耳鼻喉科联合神经外科为李先生制定了经迷路径路入路,切除时正向变为反向的手术方式,此路径为到达桥小脑角最短的径路,切除方法易于保护和修复面神经。
手术开展顺利,该术式直接暴露桥小脑角,对小脑的牵拉、损伤小,术中完全切除肿瘤、完整保留了面神经。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保留完好,术后无感染及并发症,逐渐恢复到病发前正常状态,患者声称:病灶没了,面瘫也没出现,现在情绪很高,明显的感觉恢复得很快。
术中保护面神经,术后无明显面瘫表现,术后CT检查无肿瘤残留
什么是听神经瘤呢?治疗方案又有哪些呢?
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前庭神经鞘膜,故又称前庭神经鞘膜瘤。虽然听神经瘤属于良性肿瘤,极少发生恶变,但其通过占位效应常引起各种病理症状,如耳聋、耳鸣、头晕、眩晕、不稳感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听神经瘤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随访观察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手术治疗仍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式。在年召开的第7届国际听神经瘤大会上,进一步巩固了手术治疗的主导地位。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尽相同,所需的手术方法也不同,听神经瘤手术应注重个体化治疗,手术径路的选择对听神经瘤的切除至关重要。根据肿瘤大小、位置、患者年龄、患耳及对侧耳的听力情况,选择经迷路径路、乙状窦后径路或颅中窝径路。
1.迷路径路,适用于无实用听力的任何大小的肿瘤或直径超过2.0公分的肿瘤;如上诉赵先生病例。
2.乙状窦后径路,适用于具有实用听力的肿瘤患者,特别适用于肿瘤尚未侵及内听道底的患者。
该患者听力基本正常,肿瘤较小,直径1.2cm左右,肿瘤主要位于内听道内侧尚未侵及的内听道底,选择乙状窦后径路。术中予以听力监测,磨除内听道后唇,完全切除肿瘤,保留了面、听神经功能。
3.中颅窝径路,适用于具有实用听力、肿瘤局限在内听道内或内听道外直径小于0.5公分的患者。
这位患者的言语频率听力基本正常,肿瘤较小且完全位于内听道内。我们选择了中颅窝径路。术中予以面、听功能监测,完全切除肿瘤并保留了面、听神经。
总之,根据不同的患者肿瘤大小、位置及听力情况,选择合理选择手术径路是术后获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术中再予以精确的神经监护及优化的诊治流程等,常常可以获得很好的面神经及听神经功能。病人对手术的效果也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