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南惠耳助听器专业验配中心分享:
患者基本情况
王*,42岁
病史
听力情况:听力损失几十年,其母亲和哥哥均患有听力损失,从未进行听力干预,平时交流需要借助口型。
听力学检查
注:因用户平时交流都为当地方言,无法进行普通话言语评估。
1.5KHz处与相邻倍频程相差20dB以上,且听力损失在80分贝以上,考虑用户在1.5KHz后存在耳蜗死区。
听力学诊断
双耳中度神经性耳聋,高频陡降型
建议
因用户高频听力损失较重,且耳蜗死区起始的频率较高,传统放大的助听器无法满足用户高频听力的补偿。建议使用有移频功率助听器,试听唯听优逸系列助听器的评估:
1、当调试时移频起始频率为1.8kHz,开启移频扩展,移频强度为4时,评估效果如下:
2、当调试时移频起始频率为1.2kHz,开启移频扩展,移频强度为4时,评估效果如下:
移频起始频率:1.2kHz
从上评估结果可见,当移频的起始频率开到1.2kHz时,用户Hz和Hz的助听后听阈好于1.8kHz时。那用户的感受如何呢?我们用当地方言在用户的背后进行简单的言语测试,结果当移频开到1.2KHz时的言语识别和自我感受都高于移频开到1.8kHz时,最后用户选配唯听优逸系列助听器两台。
三、案例讨论
那针对高频损失严重的用户我们怎么选择最佳的听补偿方案呢?移频的功能该如何选择和设置呢?
语言中的中低频区域主要是区分元音的要素,而中高频主要是区分辅音的要素。一些辅音的共振峰主要集中在高频区域,当用户高频损失过重时,他们将无法识别辅音,从而对整个语言理解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
SUZHOU苏州FUZHOU福州
若患者的高频损失较重,无法识别辅音‘s’和’f’,那对他来说,苏州和福州听起来是同一个音,他无法区别这两个双音节单词。
对于听力损失的儿童,缺乏对高频的感知,还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发音和对语句语法的理解。
对高频损失患者,有哪些听觉干预手段呢?
1、人工耳蜗
对高频有很好的补偿效果,但是若患者中低频残余听力尚可,可能会损失部分中低频的听力;经济问题;患者本身接受度的问题。
2、传统数字助听器(无移频功能)
受话器频宽限制,特别是大功率的受话器,高频的输出很难达到5KHz以上。加上反馈抑制的限制和用户存在高频耳蜗死区等原因,高频损失严重的患者,很难从传统助听器中得到足够的高频补偿。
3、移频助听器
介于人工耳蜗和传统助听器之间。将言语中高频部分的信号转移到较低频率中去,利用患者残余听力较好的中低频率来感知高频的信号信息。
频率转换后会导致助听器输出声音的频谱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一定会带给用户不舒适的感觉,这要取决于频率变化的程度,以及用户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助听器佩戴史等因素。
可以这样比喻:一首曲子,用小提琴拉你可以听得很舒适愉悦,当这首曲子用大提琴来演奏时,大部分的人还是可以分辨出这首曲子,并且不会觉得不适。小提琴音域主要集中在高频,而大提琴音域主要在中低频。同样,日常生活中,儿童,男声,女声发用一个音素的声音时,共振峰是有明显差别的儿童的声音尖,共振峰更靠近高频,女声次之,但是听到的人并不会感到这三种发音会有不舒适,而且都能识别出语音的意思。
移频能使高频成分按一定的比例下移,语音的共振峰结构仍然是自然的,则含义不会被误解。从大量的语音谱图中得知,同一谈话者的语音高频与低频成分在许多时候不是同时存在的;如有语音频谱的实时分析和控制,移频带来的负面作用不是想象的那么大。
那现在基本上每个助听器厂家都有自己的移频技术,会有什么不同吗?哪个厂家移频最好最适合呢?
目前,各大厂家移频的主要分为频率复合/置换和非线性频率压缩。
还是通过我们刚才的案例来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①频率复合/置换:
将患者不可感知的高频区域转移到用户可以感知的中低频区域,叠加的部分包括被转移的高频去和原本该区域的中低频。
起始频率设在中频区,保护低频区声音的自然性,高频区因为没有频率压缩,是线性转移,高频的谱峰维持的比较好。因下移频率成分与原本中频成分的混叠失真,可能会听见夹带声。
②非线性频率压缩:
在指定的中高频区内,将整个区域内各频率成分非线性地压缩,使不可听的高频成分进入到可听的频区。
仅在中高频区进行,截止频率较高,有效保护低频区声音的自然性,但实现较为复杂,由于中高频区谐振峰之间的紧缩造成了声音的高频失真,有时听起来像咬舌音(1isping)并可能会听见夹带声。
移频的效果:
Angelo等人研究实验发现辅音区分方面,移频助听器比传统放大,正确率从56.1%增至58.4%,提高了2.3%;语句识别的性能方面,移频助听器比传统放大,平均性能(S/N矛N正确率)从56.5%增至59.6%,提高了3.1%。
移频设置的选择:
轻中度高频损失患者,能通过传统助听器得到足够的高频补偿的,一般不建议开启移频功能。必须使用移频助听器时,尽可能要保留用户中低频的成分,仅将无法充分补偿的高频进行频率转移或压缩。真耳分析和耳蜗死区测试是确定移频起始频率的有效方法。
另外要说明的是:任何听力补偿方法都不一定是完美的,移频技术是可能解决高频损失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们认为要使听力障碍患者获益于这类移频助听器,大约需要6周~6个月的适应期,患者才能体验到最佳的移频参数设置,恢复对高频声音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