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热安神方
——《针灸全生》
神门、解溪、阳溪、鱼际、腕骨、少商、公孙、太白、至阴
1
神门穴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别名兑中、中都、锐中。属手少阴心经。输(土)、原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及尺动脉。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2
解溪穴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草鞋带。属足阳明胃经。经(火)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腕无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3
阳溪穴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中魁。属手阳明大肠经。经(火)穴。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布有桡神经浅支,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聋,手腕痛等。
4
鱼际穴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阴肺经。荥(火)穴。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布有桡神经浅支和从拇指流向头静脉的小静脉支。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发热,及扁桃体炎,小儿营养不良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5
腕骨穴
腕骨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上的腧穴之一,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赤白肉际凹陷处,在手背尺侧,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腕背侧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主治指挛腕痛、头项强痛;目翳;*疸;热病、疟疾。操作方法为直刺0.3-0.5寸。
6
少商穴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信。属手太阴肺经。井(木)穴。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布有来自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形成的末梢神经网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主治发热,昏迷,咳嗽,咽喉肿痛,癫狂,鼻衄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7
公孙穴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腹胀,食不化,脚气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8
太白穴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布有隐神经及腓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9
至阴穴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井(金)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布有趾底固有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及趾背动脉及趾底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主治头痛,昏厥,鼻塞,目翳,鼽(鼻丑),滞产,胞衣不下,及胎位不正等。针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泻热除烦、养心安神
心烦不宁
穴位常规消*后,神门直刺0.3~0.5寸,太白直刺0.5~0.8寸,公孙直刺0.6~1.2寸,以上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腕骨直刺0.3~0.5寸,阳溪、鱼际直刺0.5~0.8寸,解溪直刺0.5~1寸,以上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少商、至阴浅刺0.1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神门、太白分别为心经、脾经的输穴、原穴,具有补益心脾,益气安神的作用;腕骨为手太阳小肠经原穴,取之可清泻心火;少商、鱼际分别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荥穴擅清上焦之热;阳溪、解溪分别为手、足阳明经的经穴,擅清胃肠积热;公孙为脾经络穴,通于冲脉,可健脾益气;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井穴,取之可通利下焦。诸穴合用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清利三焦,泻热除烦,则心烦自止。
如果您是一名针灸医生,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