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盘点常见耳聋致病基因突变全在这里 [复制链接]

1#
北京酒渣鼻专治医院 http://m.39.net/pf/a_9200016.html

导读

听力语言残疾居我国各类残疾之首。而超过60%的聋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故对常见致聋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基因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众多,遗传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与中国人群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主要有四种,包含13个常见突变位点,约占遗传性耳聋的80%。

前期的文章(“让爱有声”,防聋治聋,从基因检测开始)已经带大家简单认识了我国常见的四大耳聋基因,今天小编将针对四大基因的13个突变位点为大家详细展开介绍:

最常见的先天性致聋基因-GJB2基因

GJB2基因突变在年首次被发现,它在耳聋患者中占21.6%,正常人群中的携带率为3%,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致聋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3q11-12,在亚洲人群中常见的突变位点为5种:35delG、del16、delC、delAT、delTCTG。

致聋原因:

研究发现,GJB2基因编码一种称为“间隙连接的β2蛋白”,这种连接蛋白通过调控钾离子水平来维持相邻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分子的转运。GJB2基因在人类耳蜗中高度表达,形成听觉的过程中需要将声波转换为神经冲动,这种转化涉及许多过程,包括维持内耳中适当水平的钾离子,突变的GJB2基因会对耳蜗的正常的听觉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听力损失表现:

GJB2相关性耳聋一般为先天性,双耳同时受累,耳聋程度呈对称性,少数表现为不对称性,也有单耳受累报道。GJB2基因突变造成的听力损失程度从轻度到极重度不等,大多表现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

遗传方式:

GJB2基因突变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也就意味着两个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正常父母有概率会生出一个患儿。

第二大致聋基因-SLC26A4基因

SLC26A4基因也称为PDS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7q31,SLC26A4基因和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相关突变位点的发现,证实SLC26A4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在聋人中占19.4%,正常人群中的携带率为2%,在亚洲人群中常见的突变位点为3种:A>G,IVS7-2A>G,C>T。我们平时提到的“一巴掌打聋”、“一跤摔聋”其实都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关,绝大多数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都是SLC26A4基因突变惹的祸。

致聋原因:

SLC26A4基因编码一种叫“Pendrin”的跨膜转运蛋白,在机体离子成分平衡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内耳,Pendrin表达于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椭圆囊、球囊等处,异变的蛋白将对这些结构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引发耳聋。

听力损失表现:

SLC26A4基因突变导致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为儿童时期的听力损失,90%的患者为双侧性,听力损失程度不一,可表现为接近正常或重-极重度。病程可为稳定性、进行性或波动性,听力可逐步下降至全聋;跌倒、撞击等行为或无外界影响都可能引发听力的下降。

遗传方式:

SLC26A4基因突变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遗传方式同上面的GJB2基因突变。

母系遗传基因-线粒体mtDNA

线粒体mtDNA主要涉及12SrRNA和tRNA,是药物性耳聋的直接相关致病基因,在儿聋患者中占4.4%,正常人群中的携带率为0.3%,中国人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包括5A>G,C>TA5G、CT。可以说mtRNA基因突变是“一针致聋”的罪魁祸首。

致聋原因:

12SrRNA基因的突变会使得在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形成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结合的位点,从而影响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药物性耳聋。也有研究表明在一些未使用耳聋药物的耳聋患者中,突变的12SrRNA还可能会使线粒体发生应激反应,启动内耳细胞的凋亡程序,从而导致耳聋。

听力损失表现:

听力损失通常发生在使用过氨基糖苷类药物后的3天到3个月左右(常见的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临床表现通常为双侧、重度或极重度且不可逆的高频听力损失。也有部分该突变基因携带者在没有服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情况下出现听力损失。

遗传方式:

mtRNA基因属于母系遗传。由于在受精卵时期,线粒体都来源于卵细胞,这也就意味着该遗传和父亲无关(无论父亲是否携带该突变基因),只要母亲是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患者,就会遗传给后代。

后天高频致聋基因-GJB3

GJB3基因是我国本土克隆的第一个遗传性疾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p33-p35,主要表现为后天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正常人群中的携带率为0.53%,主要突变位点为C>T。

致聋原因:

GJB3基因的错义突变CT被认为与语后高频听力下降有关。其突变造成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31第二细胞外区的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外区是连接子对接的关键部位,是控制蛋白质分子内部稳定的关键因素,因而此突变可能会使缝隙连接蛋白功能受到重大影响,甚至丧失通道功能,引起钾离子再循环障碍,影响内耳毛细胞的功能,导致听力下降。

听力损失表现:

后天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当GJB3基因发生突变时,携带者可能有耳聋易感性,应注意听觉防护,患者青少年时期听力正常,当发育至青壮年期间(20~30岁)时,听力逐渐下降,易发生重度耳聋。

遗传方式:

GJB3基因遵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只要体内有一个致病基因存在,就会发病。双亲之一是患者,就会遗传给他们的子女,子女中半数可能发病。若双亲都是患者,其子女有3/4的可能发病。

来源:安诺优达

推荐阅读:

加入基因俱乐部获取最新行业报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