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物ldquo我在华农修补时光 [复制链接]

1#

前言

拿起螺丝刀,旋好最后一个螺丝钉,刘广中完成了维修自行车的最后一项步骤。他单手摘下油布围裙,用手背擦着额头的汗,笑着,干裂的嘴唇轻轻颤动,皱纹里都漾满了笑意。他刚修好一辆自行车,又一辆电动车被推来,他又开始了维修。“每天都是在给学生修一下自行车、电动车。”他说道。在荟五学生服务中心,有这样一群人和刘广中一样,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围绕着学生服务,负责一些维修、缝补、配锁等工作。荟五生活中心成立至今,已有12年。

▲大学生生活中心位于荟园5栋南楼底座

刘银美身着灰色的外衣,袖口上两只洗得发白的袖套隐约看得出原有的花色。几缕灰白黯淡的头发大概成功“挣脱”了明艳发绳的束缚,在她的额角轻抚含笑的眉眼。她手里的针穿过最后一个线脚,绕圈、打结、剪断,一气呵成。她放下剪刀,将剩余的灰线缠回线轴放进针线簸箕,掸了掸工作桌上的灰裤子,拿起,放在灯下对着缝补处凝视良久,又将它叠好转移到身后大桌子上,随后,又坐回桌前——她就这样安静地坐着,不时抬头张望门口,右手摩挲着那把生锈发黑的大剪刀……她总是这样打发没生意的时间:“生意好的时候大家都聊聊天,没得生意的时候不讲话的,没有那个精神,都闷闷的,就看看手机,然后瞄啊瞄啊,瞄生意来……”

▲刘银美在摊位前补衣服

刘银美与华农的故事开始于30多年前。40多年前,16岁的她到武汉投奔表哥一家,经由在华农工作的表嫂介绍,跟了大自己十一岁的丈夫。因为在计划生育期间超生,她丢掉印刷厂的工作,于是她和丈夫在华农寻来一个门店做小生意。但好景不长,校舍扩建,门店拆迁,生意做不下去。刘银美的丈夫去到学校保卫处打临工,而她开了自己的铺子,做起裁缝。这一做,就是26年。

“最开始铺子支在博园对面树下,再后来有一个很大的单车棚,我们就在里面,再往后建房子单车棚拆了搬到荟五楼下,也有12年了……”她对小店一点一滴的变化如数家珍。说起自己经历的波折的岁月,她显得格外淡然,仿佛只是在讲刚刚做的针线活儿。而也正是在这近30年间,学校飞速发展——“以前只有博园,可小了,现在这么多大楼,很多学生啊,还记得以前的老校长啊,说起来,也应该已经退休了吧,他给华农带来很多财富。”谈到学校变化,她目光明亮。一边说,一边牵丝引线,缝补手中的灰色裤子。针线不紧不慢地穿进穿出,仿佛和多年前博园树底下的铺子里一样——春去秋来,缝缝补补,一针一线,将华农的变化缝进密密匝匝的针脚。“我这一辈子都在华农,我是华农人啊!”刘银美笃定地说。

▲缝纫

已经接近六十岁的刘银美并没有退休的打算:“孩子结婚了,我压力就小一点点,但生活不容易啊,孩子买车买房都是钱……能干到什么时候就到什么时候吧……”

刘广中两口子最开始在校门口摆摊修电动车自行车,之后搬到学校里博园附近,12年前搬入荟五学生生活中心。采访时,他正在安装学生自行车上脱落的链条,还顺便上了润滑油。“糊口嘛,我也没什么能做的,就这点手艺。现在小孩辛苦,上个油也就是顺手,多帮帮他们。”

▲刘广中修理电动车

生活中心里还有一家特殊的店铺,两位铺主都是聋哑人,只能用手势比划来进行日常交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家店铺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平日里,男师傅负责修自行车电动车,他的夫人可以缝补衣物、配钥匙、修拉链。“师傅,我这个电瓶是不是也该换换?”面对同学的询问,他指了指自己的嘴巴摇了摇头。同学一怔,顿时明白,不再询问。然而在修车的过程中,他却特意将同学叫过去,双手指指点点,含混地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竭力给同学解释。“他俩都是哑巴,不会讲话,但人很好,也是难为他们了,多亏学校照顾……”对面摊位的刘银美感叹道。

“我,还有门口修自行车那家,我们都是来投奔亲戚,结果就留下来了,哑巴一家从江夏来的……都是外地谋生的,没有本地人。”刘银美环顾着不大的生活中心,这里留驻着他们的大半辈子。大家都是将近30年的老相识,朝夕相处,做的工作相似,甚至或多或少有业务重叠,平时生活中也会互相照顾。

“荟五服务中心有他独特的功能,校内的修车档使校园有了象牙塔外的烟火气,而修补衣服则给了我家一般的亲切。”生工林健桦对此感慨不已,她的自行车就是送到荟五维修的,“很感谢荟五的叔叔阿姨们耐心倾听我们的诉求,为我们这些‘不省心’的学生解决问题。”

后记

生活中心的人们用自己的手艺给同学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维持着家庭的生计。他们从没预料到会开始这样一份工作,但各种阴差阳错,机缘巧合,他们留下来,一做就是大半辈子,时至今日,也从未想过什么时候会离开这里。

与华农相生相伴的30余年,他们早已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华农故事。30余年的光阴荏苒,将岁月厚积成沉甸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他们眼中,年年来了又走的学生小孩们,任教的讲师教授们是华农人,自己也是不可或缺的华农人。他们参与、见证着华农的发展,他们陪伴华农的日子甚至超过大部分华农人的年龄。讲一讲他们的故事,也是道一道华农的故事。

▲片刻闲暇的夫妻二人

等着生意,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没有缝纫机的“嗒嗒”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生活中心很是安静。阳光虽然照不进来,却也因为是午后,连一楼也是暖融融的。聋哑夫妇正一起看着手机,一个坐着,一个站着……打发着午后的时光。

文字

学通社记者梁婷雯曹钟允

图片

学通社记者曹钟允

责编

学通社记者杨菲

如果你想和我们交流:下方/后台留言

如果你想给我们投稿:hzauxt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