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日开始,到今天4月19日,封闭了19天后,我算看明白了,我们这个小区算是完了,只能等*策缓解,才有可能解封。说到我们小区,被称为“虹口小印度”一点都不为过。小区内是50年代建的老公房,居民也多是中老年,虽然紧邻内环,可并不见有多大发展,仿佛永远被遗忘在了80年代,可生活上却是出奇便利。小区大门外是两排油腻腻的小商铺,早上卖豆花、油条、蛋饼、生煎、小馄炖、葱油饼、小笼包等等,只要想得到的,这边一应俱全。穿插在早饭铺里的,还有卖瓜果蔬菜的,各类熟食的,宁波土特产的,批发牛奶的,烤鸭煎鱼的,且样样便宜。一大早,爷叔阿姨们就开始急急忙忙在各个早餐铺前排长龙,这阵仗仿佛是在赶早集,一片油烟气里,还会突然出现快闪店,一个铺子突然空了,里面毫无装修可言,有时堆满了羊毛衫,有时挂满了牛仔裤,喇叭喊着:“最后三天,清仓清仓,全部40!”,等快闪店捞一票后,铺子立马改头换面,开上了新的饮食店,可见饮食店还是这一片的最佳归宿,配着蹦迪神曲,新店门口放满花篮,又一波排队风潮开启。趁着这番热闹,打着养生旗号的骗子也会出现,每周的其中一天,右排小商铺后门直通小区的地方,紧邻垃圾回收站,摆放有20几个粉红色塑料盆。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神奇药剂,爷叔阿姨们一个个毫无顾忌,拉开裤脚管,就开始泡脚。出了小区,依然连接着一番热闹景象,有超市、南货店,小菜场。超市里各种都有,价格也很平价,里面自然也挤满了人,于是各类小摊贩趁此热闹轮流登场,在超市进门到收银台十几平米的地方,左右两边各占据一个舞台,叫卖声不绝于耳。有时是卖麻绳配卖铁锅,有时是卖塑料晾衣架配卖大闸蟹,还有卖儿时蜘蛛人粘玻璃玩具的,卖一匹匹布的,卖地方土特产的,卖粽子的,还有介绍元就能种植一颗牙的。地摊前总是围满人,可小到针线大到智能手机,都有市场,小贩们个个神采飞扬,语气高亢,各有一套倒背如流的精彩说辞,融合着市井艺术,他们就像穿越了年代,流浪到此杂耍卖艺的民间艺人。走出超市,外面是提着菜聊天的老邻居,瘸腿的老人,要饭的,其中还行走几位智商一看就有问题的年轻人,没有一块地是干净的,这里每天都熙熙攘攘,垃圾满地。我对这样的脏乱差忍无可忍,却也爱其中的生命力。4月1日,浦西封锁,小区门口的一溜店一夜间统统关闭,马路上的垃圾都被清理掉了,世界变得又白又安静。4天之后,说好的解封日并没有来,家里囤的食物所剩无几,居委没发物资。每早6点,我和大头都在买菜app上抢菜,几乎每次,都是眼睁睁看着购物车里的商品一件件消失,最后以小哥运力已满告终。看似寂静的小区,已开始按耐不住,出现了点点星火,最不安分的,当然是那些原本就开着店,后门连着小区的老板们。由于房价不高,生活便利,很多店老板就住在小区里,有一天,一个消息在小区群里流传,说公共厕所对门的小店后门有卖大米和调料。小区做核酸时,我就发现那家店的后口三三两两围着居民,这家店本来是卖蔬菜的,这下摇身一变,不知从哪进的货,卖起了调料。等我凑过去时,门虚掩着,从门缝里都能瞥见闪亮的付款码。“还有东西吗?”我问。“没了没了,卖完了,现在只有脉动。”老板躲在暗处说。可见生意不是一般的好。没买到东西,只得扫兴而归,不过希望有时就在最显眼的地方。有天,我和大头去拿好不容易在叮咚上抢到的生菜,突然发现一家窗口小店居然还开着,这家小店是一户一楼人家,老板是位姑娘,开辟自家一个窗口卖肉和自己做的各类圆子、百叶包,问她有什么,她总回答:“什么都有!我都能做!材料你放心好了!”这家窗口小店,老板的手写字,完全可以凑齐一个火锅,老板还很爽快地写道:“想买啥请敲窗”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她有东西吗。“有!”老板娘说。“还有啥?”我问,内心狂喜。“肉圆,百叶包,翅根,鸡腿。”当我拎着沉沉一塑料袋的东西,一个阿姨立马过来问,“这哪买的啊?”“去居委会的那个门,边上的窗口店。”我说。她大吃一惊,“还有的卖?”我俩就像互通了一个秘密情报。不过,调料店和窗口店就像打地鼠游戏里的地鼠,刚冒头,就被保安狠狠打回了暗处,没过几天,就都关了。鱼龙混杂的小区,有各路讨生活的人,京东到家的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理发店老板,卖棉花的,收垃圾的,平时做买卖的生意人开始动起了脑筋。打头阵的,就是住在小区里的一溜房地产销售,平时他们早7晚10的工作,哪有闲下来的心情,于是他们开始一唱一和搞起了团购,有的还会伙同街对面南货店的老板,一起偷偷往小区里运物资。那景象,就像是打游击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