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剪纸非遗传承人杨金秋纸间ldquo流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的地方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走进贵州美术馆,馆内人头攒动,“纸间流淌的故事——贵州苗族妇女剪纸艺术展”正在这里进行。一位身着苗族盛装的老师一边唱着苗族古老的歌谣,一边向观众阐释着身旁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这位老师就是黎平县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金秋,此时的她正在展览现场进行活态展演,通过和观展人的互动,现场教学让更多人了解精美的苗族剪纸。

本次展览时间为4月28日至5月31日,所展出的剪纸作品共计37件,这些作品出自剑河县苗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姜文英、施秉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老英和黎平县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金秋之手。

独具魅力的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苗族古歌》中提到,苗族古代先民在迁徙时“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剪花就是剪纸。苗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迁徙中,始终传承着剪纸艺术和刺绣艺术,并且在大西南定居后也一直坚守着。

苗族妇女是剪纸艺术的作者,她们把剪纸艺术作为刺绣艺术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刺绣艺术纹样的设计,首先要在纸上创作出纹样,然后用剪刀剪成纸样,把纸样钉在布上,再依照纹样用彩色丝线绣成色彩斑斓的刺绣艺术作品。

“杨老师属于无稿盲剪。一片香樟树叶在她手里没一会儿就被剪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龙形虾纹样。”现场观众拿着杨老师的“作品”向记者展示道。

苗族剪纸分有稿画剪和无稿盲剪,其中盲剪的难度非常大。盲剪需要作者对不同纸张大小进行镂空式设想,在剪刀与纸张碰撞之间预先构思设计好每一处空与留的缝隙,是让线条与美并存的高难度创作。

年,苗族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苗族剪纸除了在当地不断满足传统技艺的需求而得以传承之外,在对外交流、非遗进校园、文创等过程中,其价值也得到空前拓展。

杨金秋和剪纸的缘分

杨金秋生于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镇中平村人,其所属苗族支系是由广西融水大苗山迁徙而来,家族中的女性普遍善于剪纸和刺绣,杨金秋已是该支系第十六代人。

小时候,杨金秋的父亲经常给她唱苗族古歌、讲苗族的传说故事、民风习俗,不断给她解读地坪地区苗族剪纸中各种花草图案的文化内涵,甚至讲解剪纸图案中苗族古歌的图腾崇拜。

“例如,在苗族我们称蝴蝶为‘蝴蝶妈妈’,我们服饰中的刺绣、剪纸、织锦及银饰中的蝴蝶纹就体现了苗族的图腾崇拜。”杨金秋说,根据苗族古歌记载:有一天,一阵大风将禾木树和枫树吹倒,这时枫树中飞出一只蝴蝶,生了十二个蛋,因蝴蝶不会孵蛋,这时由枫树枝丫变成一只鹡鹆鸟替蝴蝶孵十二个蛋,孵了十二年,才孵出了苗族始祖……

“我从7岁开始跟父母学剪纸、织布、染布和刺绣,以前条件艰苦,最初没有剪刀也没有纸,我就去找叶子用手撕,撕着撕着一个图案就出来了。下雨天,我就用木棍在泥巴地里画图案……”杨金秋拿起一片剪出了纹样的香樟树叶说道。

耳濡目染、不断练习再加上天赋,成年后的杨金秋剪纸技艺日臻成熟,图案不仅自用,还给村中其他姐妹使用。长久以往,杨金秋手上的剪刀使得游刃有余,自由自在游走于纸间。花草鱼虫、日常生活的农耕劳作、节日习俗……美好的世间万物都是杨金秋创作的来源。

为保护苗绣奔走在乡野

年前后,杨金秋生活的当地,大部分年轻人奔赴外省打工,对苗族文化甚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