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巧手绣娘传技艺金丝绣线承匠心闽南网资讯 [复制链接]

1#

金苍绣源自明清时期,盛行于闽台等地,因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亦称金葱绣。作为泉州非遗项目的代表,金苍绣早已融入泉州人的各种生活场景,不论是各种宗教仪式还是喜庆的民俗活动,不论是舞台上的精美戏服还是家中寻常的桌围,金苍绣为泉州人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光芒。

整理绣品的林秀清

今年56岁的林秀清,是土生土长的鲤城人。从14岁初学技艺的小绣娘,到泉州金苍绣技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与金苍绣足足打了42年的交道。针飞线舞中,提升的是技艺,不变的是初心。回首从艺之路,林秀清依旧目光纯粹,如同多年前那个初次拿起针线的小女孩。

满腔热忱学技艺针飞线舞显天赋

林秀清与金苍绣的渊源,还要从姐姐林秀华说起。姐姐比林秀清大10岁,当时在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刺绣厂工作,晚上常常会把一些白天没做完的活带回家做,林秀清总喜欢在一旁围观,看着五彩斑斓的金苍绣品,心中的兴趣被点燃,便开始跟着姐姐学习金苍绣技艺。那年,林秀清只有14岁。

学艺之初,正是年少好动的年纪,可林秀清不同,对金苍绣的热爱让她有了异于同龄人的耐心,三尺绣架前,她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林秀清从基础的平绣学起,她学得很快,而且迅速展露出天赋,“只要看几眼姐姐刺绣的手法,不用她教,我自己很快也能摸索出来。”但为了掌握好各种绣法,林秀清还是脚踏实地学了3年,当时尚年幼的她已颇有想法:要学就要学到精,要绣就要绣一生。

年,26岁的林秀清到锦绣庄刺绣厂任厂长,传授金苍绣技艺。“当时刚进厂里,包括我在内只有三个绣娘。”为弥补人手不足,进厂第二年,林秀清自创“灌棉技术”,以此提高凸绣效率。以绣龙为例,以前要先用棉花堆缝出龙的造型,再加以金线刺绣;而采用“灌棉技术”只需要用布将图案先缝好,再用棉花填充进去,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一改良的技术吸引了更多人进厂学习,巅峰时期,绣工发展到近百个。

坚持手工匠心纯金苍绣娘声名扬

如今机器刺绣已十分普遍,同样一块金苍绣桌围,通过电脑绘图、机器刺绣,一下子就能生产出十几、二十块,而纯手工刺绣,可能需要做足整整一个月。尽管如此,多年来,林秀清始终坚持纯手工刺绣,而且自我要求相当严格,“如果做得不好,也绝不将就,必定会拆掉返工,直到改满意为止。”

工作中的林秀清

林秀清至今清晰记得,有一年,一位台湾商人订了7面“阵头”用的大旗,要求半年内交付。“这种大旗子,面积大,绣工复杂,一面大旗一个人纯手工刺绣得一个月才能完成。”临近交付的那几天,林秀清和绣庄里的工人们熬了整整两个通宵才完成。“尽管比机器慢,但手工制作的过程就是创作过程,这其中包含的价值就是我们手艺人存在的意义。”

林秀清的坚持是有底气的,年,林秀清获评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今年,她的工作室获评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她的作品不仅受到各国客商的喜爱,在各类比赛中也斩获不少奖项,《大独龙桌围》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永久收藏,《金苍绣掌中木偶衣服龙袍》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作品曾获得第三届泉州市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天工奖一等奖、第十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银奖等奖项。

祥和绣坊勤授课跨界创新为传承

多年来,林秀清坚持致力于传承和传播金苍绣,开门授课,只要愿意学她就愿意教,“我收徒没什么门槛和要求,只要有兴趣、有耐心、坐得住,我都愿意倾囊相授。”但残酷的是,有时候不是愿意学就学得了,学得好。“这门手艺自己会挑人。”林秀清感慨道,有天赋的人,不到一个月就能够上手;没天赋地学了大半年,连最基础的平绣都还不利索。这些年,找林秀清学的人不少,但学会并最终从事金苍绣行业的人并不多,这也让这一技艺的传承现状堪忧。

年,林秀清在位于鲤城区七星街的祥和绣坊设立工作室开班授课。这些年,从锦绣庄到祥和绣坊,林秀清手把手带出了近个学生,连她的女儿、兄嫂、弟媳也都成了她的学生。为了照顾一些上了年纪或者需要照顾家庭的绣工,林秀清常常会把绣线、布匹等材料邮寄给她们,让她们可以在家做工,这样一来既可照顾家庭,也可以兼顾金苍绣工作。

如今林秀清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古老的金苍绣如何引起年轻人的兴趣?绣娘这个职业能否吸引年轻人加入?为此,近年来,林秀清尝试在现代服饰、鞋包中融入金苍绣元素,“鞋包的皮质较厚,力度控制不好的话,很容易被针刺伤。”尽管吃了不少苦头,但林秀清始终坚持探索,“如果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进而来学习,那这个苦就不算白吃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