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指尖上的传承与发展黄平县谷陇镇5 [复制链接]

1#

素有“天下第一苗镇”的*平县谷陇镇,是一个苗族同胞聚居的小镇,全镇有98%的苗族人口。这里民风淳朴,风俗浓郁,节日众多,每逢佳节,当地的苗族群众都身着盛装隆重出席。值得一说的是,他们身上所穿的服装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制而成,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绣娘,几乎人人都会手工制作,刺绣技艺代代传承不息。

村民们围在一起进行刺绣作业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指尖针线跳动,手中画卷已成。”这就是名声在外的苗族刺绣。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

“从小的绣品直到成衣,都是一针一线完成,最光彩的就是出嫁时候的盛装。”谷陇镇的苗族姑娘从小学习刺绣,母亲口耳相传的刺绣技法和传统纹样延续着苗族的历史和文明。苗绣的每一朵图案都包含着一定含义,比如刀和蝴蝶,象征着苗族祖先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和民族传承生生不息的寓意。

集体培训

以前,没有文字的苗族,以针当笔、以彩线为墨,把几千年的苗族迁移史和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都绣在了衣裙之上。

传统的苗族服装,是通过绣娘们的双手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既耗费人力,又耗费时间,通常完成一件衣服,需要个三年五载,甚至更久。因此,一件苗族服装的价值巨大,每件衣服的价格在万元以上。

谷陇的苗绣,仍然在遵循传统,继承民族文化。

村民在家中制作

经过绣娘们轻巧的双手,针绣出来的一幅幅华美衣裳,寄托了苗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了苗族的文化与传承。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实施和文化市场的发展,黔东南苗绣逐步完成了从资源到产业开发的转型。

融合市场,一方面苗绣得到发展与传承,另一方面又能创造指尖上的财富。

“选手们”参加刺绣比赛

如今,在琳琅满目的市场商品中,我们不难看到苗绣的身影,这是时代赋予苗绣的身份转变。苗族刺绣正在从传统技艺演变成为助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

在*平县谷陇镇,当地苗族妇女,抄起一技之长,在家也能实现收入。“我现在接订单做,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就发动姐妹们和我一起干,她们在帮助我的同时,也能够挣钱,大家一起发展。”谷陇镇苗岭社区居民刘昌英说,目前,和刘昌英一起做刺绣订单的绣娘共有88人。

致富带头人刘昌英展示苗绣作品

“我们新开发出来的绣品已经投入市场,反响很好,你们有空到我这里拿一批货去做,有钱大家一起挣,有更好的灵感一起分享。”*平模贵苗族盛装厂创始人龙模贵激动地将好消息挨个通知绣娘们。

据悉,贵州省*平县谷陇镇大约有余名绣娘,随意走进任何一个村落,都能遇到绣娘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穿针、刺绣,她们边绣边讨论刺法、配色和图案。以模贵苗族盛装厂、梅花刺绣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刺绣工坊”,每年开展培训近人次,解决农村就业余人,年产值达万元以上。

目前,谷陇镇苗绣合作社通过*建赋能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由镇*委*府统一部署,以“锦绣计划”为契机,免费为苗族妇女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合作社之间既竞争创新,又共享成果,公司统一收购进行销售,有效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强大活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正海

通讯员潘江平巫银嵩杨梅花

编辑石含开

编审沈安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