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组数据,目前全球12-35岁的年轻人中,约有11亿人正面临着不可逆的听力损失风险,如果不积极干预,预计到年,会有超过9亿人患上残疾性听力丧失。
随着年龄增大,一些老人的听力就会明显下降,我们都说这是老人家耳背了,是一种正常现象。其实,这是一种听力障碍。
除了先天性耳聋外,我们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和外伤等情况都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损伤。而现在不少市民都有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看视频的习惯,如果音量控制不好,对于听力的危害不小。
那么,作为我们听力正常的市民,又该如何更好地关爱和保护我们的听力呢?
广西中医院耳鼻喉头颅外科副主任佘志强:“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下,或者处于高噪音环境下面;尽量不要长时间戴耳机、戴耳塞,听一些音乐;如果是从事噪音周边环境职业的,我们建议尽量做好一些预防性的保护措施。”
不恰当使用各种类型播放器,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有专家表示,人使用耳塞听声,声音能量直接到耳蜗,没有经过外耳、中耳的消解,时间一长就会损害到内耳柔弱的毛细胞。内耳里的毛细胞是不可再生的,损害会是永久性的,早聋10年并不是危言耸听!
现实生活中,噪音污染是造成听力损害主要原因。有实验证明,如果一个人在9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下待一个小时,耳蜗就会有短暂的听力下降情况,如果噪音持续两个小时,耳蜗将会可能产生不可逆的听力下降。
佘志强说:“据我们国家的统计,我们国家出现听力残疾的人数,大概达到了多万。”
医生介绍,近年未成年人出现听力障碍的患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除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成年人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性疾病极易成为听力的杀手。
“很多小孩都是因为鼻炎或者是外耳道感染,造成了我们的听力下降,所以一旦发现小孩鼻塞流脓涕,耳朵有堵塞感、听力下降,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佘志强说。
同时,医生还指出,很多市民会在耳朵痒时,会拿棉签、挖耳勺等掏耳朵,这样会对耳内皮肤造成损伤,造成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今天是第20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制度”。
目前*府资助的相关“防聋治聋”救助项目,就是希望能做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实现“精准服务”。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人士,通过各种方式为听障儿童提供帮助,使他们重获新声,回归社会。
在活动现场唱着童谣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叫小茹,谁能想到,她在出生后不久就被确诊为重度耳聋。
经过进一步专业详细的检查,小茹植入了耳蜗重返有声世界,到一岁多的时候就和其他孩子一样开口说话,如今小茹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
小茹的妈妈李女士,现在也是一名听力康复志愿者,她希望通过自己女儿的故事,告诉有同样经历的家庭,听力障碍并不可怕。
小茹的妈妈李海芳:“可以参加国家那个项目,然后只要你根据医生的建议,给她做了耳蜗,然后再家庭康复,然后就矫正,不要放弃。其实我们这种小孩,还是可以很健康的,能活泼的成长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人工耳蜗手术,如果是国外进口的器材需要花费20到30万元,国产人工耳蜗也需要10万元左右。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府相继出台*策,资助贫困地区听障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手术。每年,广西都有名患儿获得资助。
广西儿童耳保健有听觉言语康复分会会长,广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听力组组长陈平:“我们广西的‘顺风耳’项目,是一岁到十七岁,从手术术前的检查,然后到手术,然后到康复一条龙,每个环节我们*府都有补贴,到当地的残联部门,去咨询、去申请。”
耳聋是我国目前发病率最高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在耳聋患者中,遗传性耳聋患者超过60%。
我国每人当中,就有6人携带耳聋基因,他们自身听力正常,如果伴侣同样也携带致聋基因,他们的孩子耳聋的风险非常高。
目前,广西有超过1万名18岁以下重度聋儿需要接受治疗,每年新增0多名听力残疾患儿。所以在怀孕期间早检测,孩子出生后早发现早治疗是最有效的办法。
编辑:李斯维
编审:戴珊珊周阳
来源:南宁头条新媒体新闻夜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南宁头条APP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