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青春痘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313/8743261.html现在在石门县光荣院安度晚年的老人潘清珍,是原石门县维新镇敬老院的院长,虽然随着皂市水库整体移民而解体,把该院年过六旬潘清珍连同10多名孤寡老人由*府一同安置在县光荣院供养。但潘清珍在原石门县维新镇敬老院照顾30位孤寡老人的故事流传至今。笔者现在把这位老人的故事写出来,是想延续、传承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让世界充满爱。
“敬老院就是我的家”
年10月,石门县袁公渡乡(年并乡为维新镇)建起了一座敬老院,乡*府安排当时45岁的龙泉村村主任潘清珍出任敬老院院长。敬老院中30位孤寡老人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63岁,其中有6位盲人,3位聋哑人,还有4位瘫痪在床。他们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全靠潘清珍一个人。消息传出,有人劝道:“潘主任,你干村主任好好的,何必接这趟苦差。”可潘清珍拿定了主意,她在进院第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敬老院也许是我最后一个落脚地,就是我的家。”
潘清珍把敬老院周围的3亩多荒地开垦出来,栽上了多株柑桔,把院内0.2亩空坪种上茶叶,除留一部分自食外,其余出售贴补老人生活或购买生产资料。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她从积蓄中拿出多元,打了一口井,给敬老院装上自来水;她每年喂3头肥猪,其中出售一头换3头猪崽,两头宰杀后熏成腊肉给老人改善生活。
“我就是你们的亲闺女”
要把30位孤寡老人接进敬老院一起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孤老无儿无女、无依无靠,他们担心,到敬老院过得惯吗?生活有保障吗?潘清珍便一个一个的动员说服,并诚恳地表示:“我就是你们的‘亲闺女’,有我一口饭吃就有你们一口饭吃,决不让你们挨饿受冻。”
潘清珍的确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精心照料这些老人。她每年要圈养上百只土鸡,每年大年初一她给每位老人煮4个鸡蛋,一碗一碗地端到老人床前。逢老人生日,她每人杀一只大公鸡给老人祝寿。年4月18日,潘清珍的一位亲戚专程去看她,给她带去了几斤香蕉。她想到老人们没有吃过香蕉,就一支一支剥皮后送给了老人们吃,自己连尝都没尝一口。
年,耳聋老人文胜秀80岁寿辰那天,潘清珍专门邀请邻居为老人祝寿,还放了一串鞭炮庆贺,活到80岁头一次有这样的热闹场面,感动得文婆婆热泪盈眶。
用工作充实自己
其实,潘清珍的人生十分坎坷。年,她以优异成绩考进了石门一中初中部,但由于家境极其贫困,每期37元的学费(含生活费),*府还提供25元的助学金,可她连12元都交不起,要东借西凑才能勉强上学。到了初三年级因实在凑不到12元钱,她便含泪辍学。尽管如此,她至今念念不忘感谢*和*府,是*府给她提供了大部分助学金。
70年代中期她与肖良功结为夫妻后,由于一直未曾生育,便收养肖传林为养子。年9月30日,丈夫肖良功因病早早离开了人世。年,潘清珍也被查出“脑血管硬化”,病魔威胁着她的生命。
但是,潘清珍从痛苦的圈子中跳出来,她要用忘我工作来充实自己。
敬老院84岁的吴立秀老人年轻时就患了较为严重的妇科病,进院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一天清晨,她突然手、脚抽筋,眼睛也睁不开。潘清珍发现后,马上把老人背到袁公渡卫生院打针治疗。当时,吴立秀老人极其悲观,不愿配合治疗。潘清珍就开导她,终于使老人解开了思想疙瘩,将自己的病史和盘托出,让医生很快查清了病因。潘清医院治疗,半个月后,老人的病彻底根治。老人逢人便说:“感谢潘院长把我一世的病给治好了。”
从年开始,已经近90岁的吴立秀经常肚子痛,无论买什么药吃都没效果。这时,潘清珍想到一个土方:把盐炒热后,用布包好给她一遍一遍地熨,常常直到深夜老人不痛后才停手休息。由于潘清珍的精心照顾,老人活到92岁,才离开了人世。
潘清珍就是这样照顾着敬老院的每一位孤寡老人。院里的老人90%以上都活到了90高龄。 经费不足是敬老院最头疼的事,但潘清珍有她的办法。在建院初期,她从临澧廉价买来布巾,无师自通地扎起拖把来,每逢墟场日,她挑着拖把到袁公渡、维新等地,到处赶集。她把原来开垦出来的荒地栽上柑桔后,组织那些还能活动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帮着培管柑桔、种油菜。这样,既贴补了“家”用,又解除了老人们整天呆在家里的烦闷。敬老院有一块花园大的小茶园,每逢春茶熟了,她采来茶叶,加工后留下一部分给老人们喝,其余的换钱,用来购买化肥。她甚至和当地做藕煤的老板协商,以一车*土换回40个煤球,作为做饭吃的燃料。
遇到老人去世,她把丧事办得体体面面。11年来,她送走了19位老人,每送一个老人开支都要来元。这一切没有难倒潘清珍,她挺过来了,把这个“家”打理得有条不紊。
“潘院长不能走”
11年过去了,皱纹慢慢地爬上了她的额头、脸面,岁月已经悄悄地染白了她的青丝。11年来,潘清珍从自己的全部工资以及积蓄中拿出了近10万元钱,用到了敬老院和老人们身上。
年10月,某单位要在夹山寺建一座敬老院,选中了潘清珍主理敬老院,并答应负责潘清珍的养老送终。这时的潘清珍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家”里的这群老人,她说走可以,要把这些老人一并带走。双方没有达成协议。潘清珍回家时,对方仍叮嘱她再三考虑。这事不知怎么被老人们知道了,一下子炸开了锅,他们哭喊着:“潘院长不能走啊……”有的老人把潘清珍的手提袋抢去藏起来,有的拦住县里的车不让潘清珍上……
无限深情暖孤老
这位勤劳、善良的女性,她的那颗金子般的心灵,不知感召了多少人。县人武部领导每年都来看望这些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衣物;维新镇人武部经常组织青年民兵到敬老院帮助挖地、修路,搞义务劳动;维新派出所干警每逢春节都自发捐款,给老人拜年。
每年3月5日,袁公渡中心小学的师生们总忘不了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献上一份爱心———一袋盐、一公斤大米、一斤油、一袋洗衣粉……袁公渡中学的师生们经常为老人们献上一台又一台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维新农电站免收了敬老院的全部电费;裁缝出身的养路工班班长徐超华,每年要用一到两周时间,专门为老人们缝补衣服;许多附近的村民隔三差五地来和老人们聊天,让老人们感受到孤老不孤……“无限深情暖孤老,满怀真爱送‘夕阳’”。这是维新人民对潘清珍的评价,也是潘清珍院长最真实的写照。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的晏席。随着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皂市水库”的动工修建,水库的上游维新镇敬老院需要整体移民。维新镇*府向县*府汇报后,决定把该敬老院尚健在的10名孤寡老人安置在县光荣院,同时鉴于潘清珍这些年来,倾其所有把全部的工资收入都用在了敬老院上,加上她本人也都是60多岁的人了,是出于她从前养了那么多的老人,如今她也老了,把她由国家供养起来,让她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