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仁宗最愚蠢的一个决定,罢免了一个文人, [复制链接]

1#

北宋立国后,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治上,于内庭设“中书门下”,增设副宰相“参知*事”;*事上,增设殿前司、侍卫马*司、侍卫步*司、中央设枢密院;财*上,设置三司;并且,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策。

但是,时间一长就出现了问题。

我们曾经在中学课文里学过这么一句传世名言:“先天下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诫大家:以天下的安乐为安乐,以天下的忧虑为忧虑,以此,弱化小我在这个世间的重要性,最终,这句名言成了当时有识之士的座右铭。

都知道,这句话是范仲淹说的,可以说,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一个标准的文人,在北宋中期他主持过轰轰烈烈的“庆历新*”。

历史上,宋仁宗赵祯不算个坏皇帝,赵祯在其执*期间,面对了非常多的内忧外患,这让他也并不好过。无奈之下,他请出范仲淹主持改革。起初,范仲淹有所犹豫,但是,面对宋仁宗赵祯的热情邀请,范仲淹心想:“虽然,现在我无法预估在改革之路上会遇到什么,但是,皇上给了我这么大的信任,作为臣子的我,当然是责无旁贷。”

之后,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里谈及:“历代之*,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这十六个字的说的就是:历代朝*都有其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利的地方。但是,面对不足、不利,他们从未想过改善,从而,祸乱是一定会出现。范仲淹的这本奏折,在我国古代的改革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宋仁宗赵祯看完折子后非常高兴。

最终,在经过其仔细揣摩之后,其中,除了关于*事方面的建议暂有不妥当外,其余的九条可以立即执行。宋仁宗赵祯命人补充了九条的细则后,公告天下。当时,这一举措就被称为“新*”,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庆历新*”。新*的改革重点是针对当朝干部的制度进行改革,着其实是属于*策体制层面的改革。

其改革波及人数之多,内容之深是不可想象的,没人知道挖到最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所以,这个“新*”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

宋朝官员体制臃肿,官吏制度混乱,官员不履行职责,不为百姓做事,这一现象也被后人诟病。在宋朝,除了正路子“科举选拔”之外,想混到一官半职的渠道可谓五花八门,有“门荫”、“纳粟”等法子。无非就是祖上的官职拿来继承,或者是贿赂买官,总的来说,就是:只要一个人有钱有势,那么,就不难获得一职官位。并且,宋朝科举不合理之处还在于“取仕人数过多”。纵观前后朝,宋朝的人数都是其他朝代不可比拟的。

综上所述,自然就会造成官员繁冗的结果,而且官员整体素质不高。

当时,欧阳修在湖北钟祥调研时就发现:当地的一把手王昌运年老体弱,需要人搀扶才能下地办公,此举更是造成了三年地方*事的荒废。后来,接替他工作的官员刘依,竟然,是一位近八十岁高龄的老人,而且,是耳聋眼花,糊涂到连当代宰相是谁都说不出来。之后,针对这一现象,欧阳修上折,并且,反问赵祯:“如此干部,怎么能治理好地方呢?”

范仲淹对此类现象非常反感,他立志修正风气。

首先,应当削弱“门荫”集团势力,限制干部子弟世袭官职。甚至,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他拟定了步骤:地区领导人任期为三年,不得私自连任;增加暗访制度。之后,范仲淹就派王鼎等三人明察暗访各级各地官员,其目的就是:发现与提拔有才干的官员,并且,处置贪官庸吏。

改革有多坚定,道路就有多坎坷。不久,范仲淹的新*改革立即遭到了威胁,一大批官僚、地方官、大太监等联合在一起,试图暗中铲除范仲淹及其拥护者。

陕西地方官滕子京和西部*区副司令张亢被指贪污挪用*费,原本,这笔费用在使用上很不清晰模棱两可,监察御史梁坚借题发挥,试图铲除这两位“新*”的拥护者。无独有偶,石介作为“新*”拥护者,也被前朝老臣夏竦设下一计。他唆使府中丫头模仿石介笔迹,冒充他的笔法写了一封给富弼的信,信中说到:“石介一众人要发动*变,罢黜仁宗。”

之后,夏竦故意这封“匿名信”呈给仁宗皇帝,虽然,赵祯嘴上说不信,心里却犯起了嘀咕。宋太祖赵匡胤曾下诏书:“及第举人不允许称主考官为老师、恩师,自己也不能自称门生。”宋朝皇帝主张运营官僚人际关系,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仁宗曾多次下令“戒朋*”,尤其是在多次接到“举报信”后,终向大臣发问:“君子也会结*吗?”

此时,范仲淹回答:“结*是普遍现象,但是,结*做好事,对国家又有什么坏处呢?只要陛下您用心观察,不难分辨忠奸*派。”但是,仁宗却对这个回答不以为然。之后,在欧阳修书写的《朋友论》中指出:“皇帝应该有辨别君子和小人的能力,弃用小人,启用君子。”仁宗看后,心里激起浪花。在皇帝看来,范仲淹,欧阳修一派已然结成朋*。

如此做法,直接触及到了宋仁宗的底线,是不能容忍的。就此,“庆历新*”的改革之路急转直下,反新*的一群人也趁势追击,仁宗终于决定废除新*,范仲淹等一派人等被赶出朝堂。同年十一月,仁宗下诏强调“至治之世,不为朋*”。不久之后,新*主张的大部分改革停摆,历时仅一年的新*告吹。

直到二十多年后,在王安石变法中,新*的部分建策才得以露出水面。

参考资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