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宝宝刚学会说话,突然失去听力,会成为十 [复制链接]

1#

年,我们认识了一个来自大连的家长,这位妈妈说,宝宝3岁半上的幼儿园,大概是半年后,宝宝的听力突然下降,双耳听力损失达到—,属于重度耳聋。

妈妈说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暂时没有条件植入耳蜗,耽搁了一段时间,就是在那段时间,她发现孩子的语言在急速退步,以前能说一些话,现在也不说了,本来很活泼也变得不好动了,有了一些刻板行为,一本漫画书能看好久,有时呆呆地望着窗外不说话。

妈妈很焦虑,孩子已经学会说话了,仅仅因为听不到,就要成为“聋哑”儿吗?

都说十个聋九个哑,剩下的一个会怎样?

在很多人印象中,十个聋人里面有九个不会说话。为什么不是“十聋十哑”?不是“九聋十哑”?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十聋九哑”的真正秘密。“聋”和“哑”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甚至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下面我们分两种情况解释一下。

第一种,先天性耳聋

先天性聋儿可以被归类为“语前聋”,这很容易理解,正常儿童由于听觉器官正常,能接受各种声音的刺激,特别是从出生后就接受父母语言的刺激,6个月大的时候,就能通过模仿大人逐渐学会说话;而先天性聋儿则不然,他们基本上不能或完全不能感受到外界的声音,失去了对语音的分辨能力,因而不能模仿、学习发音了。

对于先天性耳聋的孩子来说,因聋致哑成为必然,甚至可以说“十聋十哑”也不为过。但是他们仍具备正常的发音器官,只是这些声音无法组织成语言而已,只能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啊、吧”的声音。

第二种,后天性耳聋

很多人对“语后聋”有误解,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一个孩子在1-2岁失去听力后,无法学会说话,这我们能够理解。但如果在4-5岁后失去听力,还会影响语言吗?毕竟他们已经有过语言习得经验啊,甚至已经学会叫“爸爸、妈妈”了。这些孩子不应该成为“哑巴”吧?

实际上,后天性耳聋的解释比较复杂,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环境,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反差。如果宝宝在1-2岁以后失去听力,没有及时干预的话,那么大概率会成为“聋哑”人。如果在5岁以后失去听力,孩子可能会留下一部分语言能力,成为“十聋九哑”中的幸运儿,但长久看,他们的语言发展也很不乐观。

“语后聋”的孩子,会怎样?

“语后聋”的孩子,为什么说话也受到影响呢?我们正常人在说话时,都是边听边说,因为有了听觉的反馈,我们才能分辨听到的语音符号,意味着什么。有了听觉的监听,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这种“听觉反馈”非常重要!

失去听觉的“语后聋”,即使能够说话,他们也无法判断自己的发音、音调是否正确,进而失去了对语言交流的把控。

举个例子:

盲人不会画画并不是他的手不会动笔,而是看不见笔画的效果,无法确定下一步的动作。即使是一个成名的画家,眼睛失明后,也会失去绘画的技能。

同样,正如盲人失去视觉一样,聋人失去听力,也就失去了掌控语言的工具,没有工具,再好的技能也得不到施展。

实际上,“语后聋”儿童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就像前面那个大连的小朋友一样,会出现性格、情绪等心理问题,还有社交技能退步,以及刻板行为等。

但好消息是,语后聋儿童及时补偿听力,重建听觉后,语言康复是比较容易得,这比先天性聋儿的康复预期要好得多。

最后善意提醒

当我们发现孩子无法开口说话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做全面的检查,找出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听力检查。

一旦发现是因为听力的原因导致的。那一定要遵从三“早”原则: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做到“三早”,听力损失儿童康复成功的希望越大,效果就越好,对听力损失儿童的认知影响就越小,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听力损失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像周围小朋友们一样平等地参加到社会生活中去。

宝宝说话晚,居家训练难?妈妈:除了模仿啥也不会说

三分钟测试:了解宝宝的语言发育水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