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毒刑到良药五毒的多重含义与演变 [复制链接]

1#

01五毒的不同解释

△行为五毒

俗话说,“五毒俱全”意指一个人集结了所有恶习。那么,这“五毒”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历来对此有多种解读,其中一种普遍的说法涵盖了吃、喝、嫖、赌、抽这五大行为,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坑、蒙、拐、骗、偷。这些说法虽各有不同,但都旨在告诫那些身陷这些恶习的人,这些行为如同毒药,既害人又害己,应及早醒悟并改正。

△刑罚五毒

另外,早期的“五毒”概念其实指的是五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在为《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十四年》所做的注释中,宋元时期的学者胡三省阐释道:“五毒,指的是对四肢与身体的残酷刑罚。有人也说,包括鞭打、杖笞、烧灼以及使用绳索的捆绑之刑在内的五种刑罚,都可称之为五毒。”其中,“鞭”指的是用鞭子抽打犯人的刑罚;“箠”则是用竹杖进行鞭笞的刑罚;“灼”是烧灼犯人身体的刑罚;“徽”与“纆”则分别指代三股与两股的绳索,用于捆缚犯人。然而,与明代的“五毒”相比,胡三省所描述的版本显得相对温和。据《明史·刑法志》记载,明代的“五毒”刑罚更为严酷,包括械、镣、棍、拶和夹棍。其中,“械”指脚镣手铐等桎梏之刑,限制犯人行动;“镣”则是套缚脚腕,使犯人无法快速行走;“棍”即棍棒之刑,直接对犯人身体造成伤害;“拶”为挤压之刑,如拶指夹手指,造成剧痛;“夹棍”则用两根木棍制成,夹住犯人腿部,增加痛苦。

△毒虫五毒

此外,古代还有五种毒虫被称为“五毒”。在清代学者吕种玉所著的《言鲭》一书中,提到了“谷雨五毒”的习俗。书中描述,在谷雨日,人们会画五毒符,包括蝎子、蜈蚣、蛇虺、蜂和蜮的形象,每一种毒虫都配有一根针刺,然后张贴在各家各户,以禳解虫毒。其中,“虺”指的是大毒蛇,而蛇虺则泛指各种蛇类;“蜮”则传说是一种能够含沙射人的怪物,也有说法认为它是蛤蟆的别名。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将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合称为“五毒”。

△毒药五毒

然而,要追溯“五毒”的起源,我们还得更往前探寻。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阐释了“毒”字的含义,他指出,“毒”这个字涵盖了善恶两方面的意义,类似于“祥”字既包含吉凶,“臭”字则兼具香臭。在古代,无论是吉祥还是凶险,都统称为“祥”;无论是香气还是臭味,都统称为“臭”。因此,“毒”字在最初的含义中,也包含了善恶两方面的评价。

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专门治疗溃疡的疡医官职。他们采用“五毒攻之”的方法来治疗溃疡。东汉学者郑玄对此解释道,“五毒”指的是五种具有毒性的药物。这些药物经过特殊处理后,能制成具有强大攻毒效果的药剂。这种药剂能有效地去除患处的恶肉和腐骨。“五毒”所指为石胆、丹砂、雄黄、礜石及慈石。这些药材各有其主治病症:石胆主要用于治疗明目和金创等症;丹砂则对心悸和惊风等症有效;雄黄不仅可治疟疾,还可杀虫;礜石专用于杀鼠;而慈石,又称磁石,主要治疗眩晕和耳聋等症。需注意的是,除慈石和丹砂毒性较小外,其余三种药材均具毒性。

据郑玄所记医方,将这五种药材置于黄土制成的瓦器“黄堥”中,经三天三夜烧炼,再用鸡毛扫取产生的粉末,涂抹于疮口之上,其疗效甚为显著。因此,这五种药材所展现的药性极为猛烈,而所谓的“五毒”,在兼具善恶之义的同时,实为疗效显著的良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