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穿针引线绣美好一个90后姑娘的致 [复制链接]

1#

原标题:

穿针引线“绣”美好

——一个90后姑娘的致富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孙海峰通讯员岳莉萍

一位妙龄女子,娴静如水,轻挑慢捻针线穿梭……这样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在酒泉市肃州区东洞镇,90后绣娘曹爱玲不仅让这幅画面成为现实,而且用一双巧手,在穿针引线之中,走上了致富道路,“绣”出了美好。

曹爱玲是东洞镇的返乡创业者,曾跟随国家级刺绣大师学习刺绣。她手拿绣针十余年,对每一幅作品都倾情投入。她的作品取材广泛,从屏风楼阁,到花鸟虫鱼,再到香包挂件,无一不充溢着浓郁的乡土味道;针法精细、色彩雅致,形态、质感、层次恰到好处,用针线表现出的图画效果几乎可以乱真。她先后获得了肃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区妇联“陇原巧手”“肃州巧姐”、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肃州工匠”等荣誉称号。

“刺绣是我从小的梦想,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但是我们这代年轻人能耐得住寂寞,熬得过艰辛,等得及收获的人不多。”曹爱玲说,“刚开始,我挑着货郎担子走街串巷叫卖自己的作品。也迷茫过,哭过,但是我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经过一次次参加比赛、展览,她的知名度慢慢提高了,并开起了网店“织梦仙阁”。年春节,肃州区电视台邀请曹爱玲做了一期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的专访,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这让曹爱玲备受鼓舞。那之后,有了名气的曹爱玲又踏上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道路,多次在银达、下河清、丰乐、东洞等乡镇举办培训班,越来越多的妇女跟她学手艺,共同增收致富。

年,对于曹爱玲的刺绣事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她创办的酒泉织梦阁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并先后被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合作社主要以手工艺品的制作、针纺织品、刺绣、串珠、丝网花、手工编织、民族服饰设计加工及技术指导服务培训等业务为经营范围。合作社以农村留守妇女、贫困劳动力为主,曹爱玲手把手对大家进行培训指导,一个个只会围着锅台转的农村妇女学会了一技之长,日子有了盼头。“我主要学习做串珠、刺绣、手工编织这些活,除了地里的收入我也能靠自己的手艺再多挣一份钱了。”合作社成员何芳说。

由于不受场地限制,可集中生产,也可分散加工,只要勤快,大部分人利用业余时间在家即可进行。在安置周边闲置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劳动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合作社从建立到现在就地吸纳劳动力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女性劳动力有10人,并签订了劳务合同。

随着电脑刺绣兴起,机械方式代替了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刺绣正面临“被席卷而去”的境地。

对此,曹爱玲认为:“我们提倡手工艺品的原汁原味,既要保持手工艺传统的精湛技艺,还要融入工艺创新,这样在市场上才更有竞争力。”同时,她又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一些适应不用消费层次的产品,降低成本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

用手中针线,曹爱玲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且带动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贫困妇女,投身到致富增收的事业中,用七彩丝线、一根银针,“绣”出美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