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3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鉴赏语 [复制链接]

1#

本考点侧重从欣赏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或段落),往往一题三考,即含义、作用、赏析。这类题目又分两种,一是侧重语言特点的局部赏析,一是侧重语言风格的整体赏析。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1)(新高考II)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

(2)(天津)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线条之美》梁衡)

(3)(浙江)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汴京的星河》叶文玲)

(4)(全国I)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我们的裁缝店》李娟)

1.审清语言特色的题干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鉴赏语言特色的角度

(1)用词之美。

(2)句式之美。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幽默、诙谐等。

(4)手法之美。

注意: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

3.鉴赏语言特色解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语言特点。

语言特色范围较广泛,要针对题目类型和文本特色确定鉴赏点,找出属于鉴赏对象独有的特色或技巧。其角度大致有/p>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抒情方式。

(2)从表现手法(狭义)的角度分析,如象征、衬托、对比等。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

(4)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5)从语言风格入手,如平实、华丽、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鲜明等等。

从以上角度,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

第二步:列举事例分析。

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第三步:按照规范做答。

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典型例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繁盛

李娟

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个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他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后来走上一处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视野尽头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下,抚地大哭。

他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他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开渠垦荒。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日夜守在渠边。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锨把堵在渠口的鱼群铲开。

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秧苗单薄,天地寂静。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

冬天,河面冰封。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它们愤怒却迷惑。世界改变了。

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耀眼。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养牲畜。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世界改变了。

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蔓延。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世界改变了。

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只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河床开阔,水流窄浅。而鱼又回来了。它们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深深隐蔽在水底阴影处。

和这块土地上的其他种植户一样,我们也在自己承包的地上种满了向日葵。这块土地也许并不适合种植这种作物,它过于贫瘠。而向日葵油性大,太损耗地力。但是,与其他寥寥几种能存活此处的作物相比,向日葵的收益最大。

记得第一年,我们全家上阵。我们连夜处理种子。我妈和我叔叔两人用铁锨不停翻动种子,使之均匀沾上红色的农药汁液。我在旁边帮忙打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它们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这种子的红色*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后来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此时此刻,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我一动不动举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荒野中远远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这道光芒靠拢。我手持手电筒一动也不敢动,仿佛眼下这团光芒,是世间最最脆弱的容器。

第一年,我跟着去到地头,刚播完种子就离开了。那一年非常不顺。主要是缺水。平时种植户之间都客客气气,还能做到互助互利。可一到灌溉时节,一个个争水争得快要操起铁锨拼命。轮到我家用水时常常已经到了半夜。我妈整夜不敢睡觉,不时出门查看,提防水被下游截走。尽管如此,我家承包的两百亩地还是给旱死了几十亩。接下来又病虫害不断。那片葵花地无一幸免。田间地头堆满花花绿绿的农药瓶。

冬天我才回家。我问我妈赔了多少钱。她说:“幸亏咱家穷,种得少也赔得少。最后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我接着种!我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

整个冬天,小小的村庄洁白而寂静。我独自出门向北,朝河谷走去。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之所以越来越少乃至最后消失,既是因为人们不加节制的捕捞,也是因为人们引流灌溉,使鱼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B.承包土地的第一年,作者全家一起处理种子,作者描述其为“红色*团”,凸显了作者对收获的期待和担忧。

C.平时互助互利的种植户因引水灌溉发生争斗,既表现了生存环境的恶劣,又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D.倒数第2段中,妈妈的话透露出她的庆幸和无奈,也表现了她的坚强,她仍然对土地抱有希望,期待收获。

2.下列对文章相关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作者想象一百多年前先人发现这片河谷并在此定居、垦荒、开渠的情形,写出了先人的坚忍与辛劳。

B.文中多次出现“世界改变了”一句,通过反复手法强调了世界的改变,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改变出现的无奈。

C.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渲染了村庄寂静的氛围,引发出作者的想象和思考。

D.本文语言简洁而优美,选取原生态的素材,用朴素的笔触描写了人们辛苦耕耘的场景,旨在表达对父辈的赞扬。

3.文章第9段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

1.C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重在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项,“又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错,平时“互助互利”说明并不冷漠,引水灌溉引发争斗主要反映的是生存环境的恶劣。

2.D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重在对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D项,“旨在表达对父辈的赞扬”错,本文主要表达的是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和对人类生存的忧虑。

3.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如“这种子的红色*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②运用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如对“手电筒的光芒”的描写。③想象丰富,使人如临其境,如对“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的描写。④语言有张力,有韵味,如“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这饥饿与畏惧渗人红色之中”“仿佛眼下这团光芒,是世间最最脆弱的容器”。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一般可从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第9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语言句式等角度分析。“这种子的红色*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种子带着全家人的希望被播种时的情形。“手电筒的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手电筒的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属于细节描写,细腻传神。“这种子的红色*团……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是对地底情况的想象。“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等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语言富有张力和韵味。

4.①“繁盛”在文中既指人类来此定居前河流中鱼类的繁盛,也指定居此地的人的繁盛。②人们为了庄稼的繁盛、生活的繁盛去开垦土地并苦心劳作,牺牲了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换来干旱、病虫害等导致的歉收。③这一标题蕴含着作者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担忧和对人类生存的忧虑。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回答本题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由第3段中的“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和第6段中的“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可知,“繁盛”既指人类来此定居前河流中鱼类的繁盛,也指定居此地的人的繁盛。文章主要讲的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开垦土地并苦心播种、灌溉,因此,“繁盛”是人们对庄稼的期望,对生活的期望。文章最后写到病虫害、早灾等致使庄稼收成不好,再结合最后一段“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可知,人类“繁盛”的愿望没有实现,又折损了环境的“繁盛”,表达了作者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担忧和对人类生存的忧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偏见

钱锺书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主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鸣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唐子西的《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二是一。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寂穆。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寂不作声,反欠自然。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惟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每到忍无可忍,你会发两个宏愿。一愿住在楼下的自己变成《山海经》所谓“刑天之民”,头脑生在胸膛下面,不致首当其冲,受楼上皮鞋的践踏。二愿住在楼上的人变像基督教的“安琪儿”或天使,身体生到腰部而止,背生两翼,不用腿脚走路。你存心真好,你不愿意楼上人像孙膑那样受刖足的痛苦,虽然他何尝顾到你的头脑,顾到你是罗登巴煦所谓“给喧闹损伤了的灵*”?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叔本华《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对偏见持赞成的态度,并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他认为有一些说得冠冕堂皇的“真理”并不比坦诚的“偏见”来得更令人信服。

B.第三段将人籁和天籁进行对比,直接明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籁的恶以及对天籁的喜,并借此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理想。

C.虽然万籁有声,但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寂静其实是完美统一的,它让我们更加能体会到环境的寂静,这与听到人声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D.第三段的“人籁”指世俗的观点与言论,第五段“楼上的声音”可理解为带有强权*治的言论,它们干扰人们的思想与判断,是作者着力批判的对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末尾作者提出自己对“人”的定义,采用归谬法,意在证明柏拉图对人类定义的荒谬性,并在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全段、照应标题“一个偏见”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天籁与人籁的特点罗列出来,语言褒贬分明,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人籁”的危害,直言不讳地表达对人籁的厌恶之情。

C.作者学贯中西,文中引经据典,有但丁的《地狱曲》,有叔本华的《哲学小品》。作者熟悉、灵活、技巧性地处理典故,使之发挥出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效果。

D.作品多以杂文笔法,体现“顺手一击”的机智与力量,如利用“人心偏左”的生理学常识就顺带讽刺人们常有的“左倾”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偏见”。

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2)思想家应当耳聋。

4.有人评价说:“钱锺书的语言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满窗明月

刘江滨

①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

②窗是家的象征。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空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白天看袅袅炊烟,晚上看荧荧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万不行的。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

③小时候,家在农村,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窗棂组成。窗棂也不讲究,简单的方格状。夏天钉上浅绿色的窗纱,冬天则糊上粗糙廉价的麻纸。这种麻纸上面疙里疙瘩,透光性差,白天屋里也暗乎乎的。天麻麻亮的时候,经常被鸡鸣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又不愿意起来,就盯着窗户看,那些纸上的疙瘩竟被看出了诸般人或动物的形状,就像看天上的云彩一样,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上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

④讲究一点的人家将窗户做成了艺术品。那一年我去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不禁为各种窗棂所吸引,造型各异,式样繁多,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我叫不出来名的形状,还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物事。普通人家喜欢在过年或结婚时贴窗花,即在窗户上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红彤彤,喜洋洋,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山西有一首民歌《剪窗花》,这样唱道:“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莫看女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啊儿哟,祖祖辈辈多少年,解开多少愁疙瘩。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物质生活固然重要,可艺术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精神的抚慰让一切都漾出了生命的机趣,与过年贴窗花一样,一条红头绳就足以令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

⑤窗户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即使足不出户,一年四季的细微变化,春草绿了,秋叶*了,风雨雷电,雪花纷飞,都能在窗前依次展现。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白居易:“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张未:“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等等。现代诗人卞之琳也有名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窗莫妙于取景”,其实,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譬如秋末的残荷,破败寥落之相何美之有?乐观的人却找到了听雨之乐。“隔窗听雨”成了古诗词中最多见最丰饶的意象。而东西南北四面的窗,本是普普通通的方位,却被诗人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特殊况味,如南窗寄傲,北窗下卧,西窗剪烛,东窗嘛,哈,——东窗事发!窗户也有诸多雅称,如茜窗,绿窗,竹窗,纸窗,玉窗,金窗,幽窗,轩窗,等等,这些好听的名字无不盈满了诗人温润美好的意趣。

⑥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青年女画家琼珊患了肺炎,病得厉害,而且对活着已失去了信心。她躺在床上主着窗对面墙上的常春藤,秋风中叶子一片一片落下,她认为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她也要随之而去了。但奇迹发生了,经过几天的风吹雨打,那最后一片叶子依然贴着墙挂在藤枝上,绿中泛*,不曾凋落。琼珊以为这是天意,信心大增,身体竟好了一半。后来得知,那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曼在闻知此事后在夜雨中画在墙上的,他却因此患了肺炎死去。这时的窗,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

⑦我现在的居室,南窗北窗通透,不再是狭小的纸窗,而是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北窗外是一条河,河对岸是公园,花红柳绿,碧波荡漾,四季皆为风景。南窗外不仅可观赏小区庭院的绿草如茵、枝叶扶疏,更喜欢明月破窗而入的清幽感觉,一如李白诗句“满窗明月天风静”所述的意境。明月装饰了窗子,窗子也装饰了人生的诗和梦。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年12月12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满窗明月”为标题,而内容主要是与窗户有关的事物,是以明月寓美好,增强诗意美,从而引发读者的想象。

B.文章第④段作者由窗户的形状,联想到贴窗花的民俗活动以及山西民歌《剪窗花》等,亲切自然,体现地方风俗色彩。

C.文章第⑤段中与窗户有关的诗句,描写角度、意趣各不相同,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丰富了窗户的审美内涵。

D.文章第⑥段中大篇幅转述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的故事,意在表现老画家贝尔曼人性的善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游子在陌生城市的街头看到一窗一窗的灯光写起,继而切入窗子的话题,画面感强,容易唤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B.文章以“窗”为中心精心组织不同材料,由内而外描写了与窗子有关的富有特色的各种事物或景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结尾“明月装饰了窗子,窗子也装饰了人生的诗和梦”化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既照应了题目,又使文章别有韵味。

D.文章紧扣“窗户”展开话题,运用联想和想像行文,内容丰富且涵盖面广,既饱含了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强烈的辩证色彩。

3.文章第②段中说“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窗的“精神属性”有哪些具体表现。

4.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一、1.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理想”错误,情感分析有误。作者以“天籁”反衬“人籁”,重点是要突出对“人籁”的厌恶,并不代表作者就要“亲近自然,远离尘世”。这里的“人籁”指世俗中影响人们思想与判断的观点与言论,作者主张不要受世俗观点的影响,要敢于发出内心真实的声音。

2.A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对“人”的定义作用分析有误。作者用这一定义目的并不在于证明柏拉图关于人类定义的荒谬,而在表明很多问题可以不必强求一律,对人类的各种定义都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同时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对世俗“人籁”的批判。

3.(1)人的思想如果被世俗嘈杂的“人籁”所干扰,就不能倾听良心的声音,不能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2)真正的思想家,应该排除世俗和权威的干扰,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第一句,重点理解“喧闹”和“声音”两个关键词。结合语境及文段中“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的句子可知,“喧闹”是说世俗嘈杂的“人籁”,“声音”的含义是“良心的微语”,“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即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第二句,重点理解“耳聋”这一关键词,结合“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可知,“耳聋”的意思是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

4.这句话是对钱锺书作品语言特色的赞美,钱锺书作品的语言特色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辛辣讽刺。如世俗成见、强权言论,明明都是偏执一隅,唯己唯利,却偏偏地要宣称自己“客观公正”和“正襟危坐”。真是狗“视着肉骨头的时候,何尝顾着旁边还有狗呢”。这话是何等的辛辣!

②灵动优美。无论是“禽啭于春,蛩啼于秋”之类的整齐对仗,还是“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之类化无形为有形的巧妙比喻,无不彰显了语言的美感。

③哲理思辩。如“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就是一种偏见”,句子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钱锺书的作品中很多句子意味深长,需要反复品味咀嚼才能读懂其中深意,读懂后可以使人收获智慧。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钱锺书的语言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带刺”即语言的讽刺性,“玫瑰”即语言的美感,“越嚼越有味”即语言的思想内涵,由此可分析出三个方面的特点,恰当引用原文句子并适当分析即可。

如“带刺”,结合“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等句子分析语言的讽刺力量。

如“玫瑰”,结合“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等句子分析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如“越嚼越有味”,结合“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等句子分析语言的深刻和耐人寻味。

二、1.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意在表现老画家贝尔曼人性的善良”错误,是为了说明“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

2.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又有强烈的辩证色彩”错误,本文由窗引发联想和想象,表现窗的魅力,有情有趣,引人思考,但是并没有辩证色彩。

3.①童年时面对窗纸上的疙瘩产生的美好想象以及窗纸呼哒呼哒的响声伴着入眠的温馨;②窗子各式各样的形状、精美的雕刻以及寓意丰富的窗花表现出的人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③古今文人墨客对于窗子所寄予的美好情感与意趣;④窗外风景体现出的信念、意志和生命意识,以及映照出来的人性之善。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窗“精神属性”的表现,根据“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可知,答案在下文。

由“那些纸上的疙瘩竟被看出了诸般人或动物的形状,就像看天上的云彩一样,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上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可知,窗户引发了“我”美好的想象,并伴着窗纸被风吹动的声音入眠。

由“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我叫不出来名的形状,还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物事。普通人家喜欢在过年或结婚时贴窗花,即在窗户上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红彤彤,喜洋洋,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物质生活固然重要,可艺术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精神的抚慰让一切都漾出了生命的机趣”可知,窗子各式各样的形状、精美的雕刻以及寓意丰富的窗花表现出的人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由“而东西南北四面的窗,本是普普通通的方位,却被诗人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特殊况味……这些好听的名字无不盈满了诗人温润美好的意趣”可知,古今文人墨客对于窗子所寄予的美好情感与意趣。

由“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这时的窗,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可知,窗外风景体现出的信念、意志和生命意识,以及映照出来的人性之善。

4.①词语方面:多使用叠词,如“麻麻亮、叽叽喳喳、薄薄、呼哒呼哒”等,富有口语化色彩,增强了形象性、亲切感、和韵律美;②句式方面:多用短句、整句,且整散结合,简洁明快,富有变化;③修辞方面:多用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诗意美。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大量引用、化用古今诗词名句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大量运用叠词:袅袅炊烟、荧荧灯光、暗乎乎、叽叽喳喳、欢欢喜喜等,使文章增强了韵律美,更加生动形象。

整散句结合:“小时候,家在农村,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窗棂组成”“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等句多为短句,简洁明快;“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春草绿了,秋叶*了”等句为整句,“风雨雷电,雪花纷飞,都能在窗前依次展现。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是散句,整散结合,富有变化。

修辞手法多样:“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是比喻,“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是排比,“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白居易:‘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张未:‘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是引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诗意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