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小小
今天上午,
“坐地铁公交长时间戴耳机或损伤听力”
登上热搜,
“炸”出了一群
担心自己“英年早聋”的网友。
每天通勤一两个小时,
不少朋友喜欢一上车就戴上耳机,
听歌、刷短视频,
给自己营造一段“精神独处”时间。
然而,
这个习惯对听力的伤害可能是不可逆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
全球大约有11亿青少年因使用智能手机,
以及配套耳机等设备,
面临听力损伤的风险,
我国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且发病率有增高的态势。
耳朵里毛细胞损伤后不可逆
都知道戴耳机伤听力,
但到底是怎么个伤害法?
人体的内耳约有个听觉毛细胞,
这是一种感受听觉的纤毛细胞,
容易受噪声影响,
受损后不能再生,
损失一个就少一个。
用硬物掏耳朵、用力擤鼻涕,
这种不起眼的小事
都可能是导致听力受损的“元凶”。
别以为听力损失后自己“缓缓”就行
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样来势汹汹、
容易被察觉和重视。
有网友说,
有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接电话时听不清,
还以为是手机坏了,
结果
不知不觉中,
你的听力可能就越来越差,
最终导致“噪音性聋”。
在听力学有一个铁的定律: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
听力损失以后的干预应该越早越好。
两周以内是最佳治愈时期,
一个月后,
治愈难度将会明显加大,
三个月后,
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从临床上讲听力损失三个月后,
听力恢复的可能性非常小。
出现突发性耳聋要尽早就医,
否则可能永久性耳聋!
真有不伤听力的耳机吗?
不戴耳机不习惯,
戴了又怕伤听力,
戴降噪耳机是不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耳机商家宣传的所谓“主动降噪”功能,
是指降噪耳机发出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音,
在耳内与噪声形成干涉而抵消噪声。
它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噪声,
但又不会影响紧急情况下
尖鸣的喇叭等警示音。
医生强调,
即使是降噪耳机,
耳机里声音输出过高也有可能损伤听力。
因而无论“降噪耳机”如何,
降低耳道中的噪音才是保护听力的王道。
那“黑科技”骨传导耳机管用吗?
骨传导是一种声音传导方式,
即通过人的颅骨、听神经等来传递声波。
它不用像传统耳机一样,
捂住耳朵或堵住耳道来达到听声的目的,
所以有保护耳朵的效果。
但专家指出,
不论是利用骨传导还是空气传导,
两种耳机在最后都是
使内耳的毛细胞振动才能引起听觉。
如果音量过大,
仍然会对毛细胞产生损伤,
进而伤害听力。
最后,提醒大家:常戴耳机听音乐的人,应遵循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出现短暂性或长期耳鸣后应及时停止佩戴耳机,医院就医,测试听力以便发现隐性听力损失,
做到早重视、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来源:央视网综合央视新闻、北京晚报、扬子晚报
对啦~
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