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老子的服饰观及其当代意义
TUhjnbcbe - 2023/3/25 19:38:00
治白癜风拉萨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323399.html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其所撰写的《道德经》对中国思想、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遗产。

对老子的相关思想进行演绎,完全可以与服饰文化关联。换言之,老子对美学所持的态度、对色彩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崇尚“质”、“朴”、“素”的思想都能够彰显东方服饰化与西方服饰文化不一样的魅力,而一直被学者们津津乐道的人文关怀和生态意识,被看作是医治当代社会、环境甚至精神疾患和病痛的良药。

一、老子服饰观的内容

《道德经》是中国道家哲学与美学的渊薮,虽然没有一个章节是在真正谈论艺术,但博大精深的思想,却对后世艺术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正如学者叶维廉所指出的那样“道家美学指的是从《老子》、《庄子》激发出来的观物感物的独特方式和表达策略,它们最先不是美学论文”。

由此可以肯定,《老子》一书是没有明确讨论服饰问题的,即便是对过分美化人体这类事情也是持反对态度的。

依此推论,《老子》对人们过分追求服饰的外在美是不以为然的,这当源于其修“德”求“道”的追求。正是基于老子反美学和反修饰的倾向和对道德的哲学思考,从而引发了中国美学的转向,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代服饰文化的深刻反省。

1.服饰的色彩观

服饰色彩相同于艺术品的色彩,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也具有强烈的表达能力,并不断向人们传递服饰风格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体现着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

老子早在二千年多前就认识到了服装色彩的重要,并在《道德经》第12章中强调.“五色令人日肓.五音令人耳聋……”,大意是说五彩缤纷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多种纷杂的声音让人听觉失灵。

这并非是对声、色的否定,而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集团无有止境地沉溺于声、色感官享乐所引起的情感麻木的一种鄙视。这种尖锐、激烈的批判对当代纯以感官刺激为目的的服饰色彩搭配也具有极大的否定作用。

老子能够进行如此敏锐而深刻的批判,是难能可贵的。由此可以推测,在服装色彩的审美理念上,老子是主张自然、简洁和素色之美的,是以“素”、“淡”、“雅”作为根本追求的这种色彩观是有理论根据的,也是与老子主张的“见素抱朴”(《道德经》第19章)的美学思想相呼应的。

有关此问题,可以从道士的服饰上给予印证。如所周知,道士所着的道袍是黑色加白色,犹如太极图,充分展示了道家:“知白守黑”(《道德经》第28章)的服饰色彩观。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看,黑色明度最低,属于无彩色,又称为“中性色”。黑色给人以距离感、收敛感、内聚感以及重量感,具有吸收和包容的特性;黑色给人以消沉、抑郁、镇静等心理暗示;黑色和白色能让人的视觉产生一种消退感,这种现象又正好与老子的淡泊无为、避世远尘的思想相吻合。

此外,黑和白还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两种颜色同属于宇宙的两极,也象征着白天和黑夜,这同样暗合了老子“道法自然”的主张。可以认为,这种色彩观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尚黑尚白”的重要传统。

2.服饰造型的设计观

老子挚爱大自然,因此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天人合归于自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和精髓所在,当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自然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正是此种观念的推动,于是催生了种独特的服饰设计观,即将服饰看成是整个大自然的产物,而从综合的、整体的高度来认真对待服饰设计。

因此,在设计服装的廓型和结构时,能够以人为本,追求人体的从容自由和无拘无束追求生命和精神的自在随意。要保持人形体的自然之美,就必然反对服装之中刻意的雕饰行为能够推定:老子认为服饰依赖于人的形体,穿上衣服之后就得充分突显人体的自然美,并将舒适”作为重要标准;反对服饰对人体的约束推崇笕大、飘逸以及內敛之美,力求与“天”高度配合。

老子的这一服饰设计观贯穿于服饰美学的多个方面,这也是中国古代始终将宽袍大袖、褒衣博带作为服装的基本形制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服饰的指导思想,而随心随性无疑是服饰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尚“简”尚“朴”的服饰装饰观老子尚“简”尚“朴”,《道德经》中在在可见,如“朴”的问题。第19章就有“见素抱扑少私寡欲”。句中的“素”可以说指的就是没有着色的丝布,“朴”可以说指的就是没有修整过的材料。

“见素抱扑”意即保持自然本色,保持原汁原味。由此推演,老子是反对过度的雕饰行为的认为铺张奢靡是不可取的,所以第29章就明确指出,“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进而强调应该以服饰的本真为美,不必为了提高其修饰水平而过多地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反对极端地、奢侈地以及过度地追求服饰的享受。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社会稳定、民风淳朴。再加引申,这种以自然为美的服饰观,不仅制作服饰的材料要取自自然,而且必须保持自然的状态,即便款式纹样和图案等也得追求自然简朴,要与大自然高度协调,要用自然界的美来修饰、完善和发展服饰的美,使服饰美真正能够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3.人和服饰的关系

道家追求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和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老子就曾教导过人们既要有物质的生

活也要有精神的生活,亦即超越外在物质(包括服饰)条件的束缚。这又可以牵涉到人与服饰的

关系,《道德经》第70章云,“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被褐怀玉”是指内持珠玉般的道德情操,外却穿着破衣烂衫的意思老子认为,真正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就算是穿着最为低廉的粗质衣服,也损伤不了他的人品素质。

老子认为人首先要具备自然纯朴的心态,再加以不断地修炼,进而获得优美、高尚的道德人格。因此老子的“被褐怀玉”的服饰观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气质与风度,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修养,鄙视的是身“服文采(《道德经》第53章)道貌岸然,却内心肮脏、表里不一。

这是老子对人和服饰关系的观点见解,体现了人的本体性特征—一人格高尚的人是不会着意穿衣打扮以彰显个性的老子的服饰观奠基于其富有的人过度追求服饰美而忽略精神美这一社会现象。《道德经》第53章指出的“服文采,带利剑”,斥责的就是那些身着华丽服装、佩戴珍奇珠宝,却要携带利剑以防备他人见财起心而引发对自已的抢劫行为。

老子“被褐怀玉”的服饰观就强调了“服饰美”应该服从于“人格美”这一着装理念。

“人格美”与“服饰美”的提倡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艺术,如“魏晋风度”就充分体现了老子倡导的这种着装理念。人们从崇尚老庄之学(玄学)的竹林七贤不随流俗的气质和所着服装就能够窥见道家的服饰特色。

二、老子服饰观与儒家、墨家、法家

服饰观的比较小编认为,中国服饰艺术的核心内容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文质”论争之中就有涉及。在此时代,由于大国争霸,各自为*,也引发了百家论战,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从自身所推崇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出发而将其思想、理念渗透至服饰美学之中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点。

如儒家就主张“以仁释礼”,即用“仁”来定义“美”,并将“善”置于“美”之上,因此在着装问题上就提出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服饰的道德作用和服饰所标识的社会身份。

墨家提出了“先质而后文”的服饰理念,提倡脚踏实地的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反对追求浮华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法家认为服饰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而老子则坚决主张“被褐怀玉”。

简单对比就能发现儒家、墨家、法家与道家的服饰观念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因此,学者就将中国服饰文化分成了“儒家服饰文化”和“道家服饰文化”两大流派。

可以认为,儒家服饰文化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主流道家服饰文化则是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

三、老子服饰观的当代意义

在中华服饰文化发展遭遇西方服饰文化冲击的当代,在“全球化”潮流的大背景下,老子“道法自然”,追求人、衣、自然和谐统一的服饰观以及超凡脱俗的人格理想,自然和谐的色彩观念生态环保的审美理念,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以及反异化等思想都闪烁着先知的光芒,体现着“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老子的服饰观承载着中国道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发了人们对当今中国服饰文化的思考,故而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服饰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至少也能对“以奢为美”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子的服饰观及其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