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杜都督编辑
米利暗
残奥会刚刚落下帷幕,中国代表队的残奥健儿们,在赛场上留下了无数让人泪目的瞬间。
然而,就在前几天,一群在日常生活中自食其力、想要有尊严地活着的聋人,却被人强行夺走了生存的饭碗。
浙江杭州,十几位靠开网约车生存的聋人,突然发现自己的车被人开走了。
一夜之间,赖以生存的工具,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剥夺。
难道因为他们听不见或说不出来,就活该被人欺负吗?
被剥夺的生存机会
据*金眼报道,邵师傅是一位聋人,同时还是一位网约车司机。
戴上助听设备,他与普通司机并无明显区别,也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要求。
他本以为,开网约车会带给他尊严和更高的收入。
他与某新能源公司签订合同租下了一辆车,为此他交了一万块押金,每月还要给公司交块的租金。
一天早上,他正准备出车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车连带着他放在里面的私人物品,不见了。
开网约车是他们唯一的生存工具,一家人都指着他们开车的收入吃饭。
和邵师傅一样陷入困境的聋人网约车司机,还有十几位。
让他们不解的是:明明车子还在租期,却突然被人拖走,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们找到租车公司,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邵师傅联系了工作人员,但对方回答自己已经离职,拖欠的工资也没着落,正准备向老板讨要说法;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报警。
记者赶到的时候,这群聋人皱着眉飞快地向彼此打着手语,无声地表达着自己的焦虑和无助。
和记者交流时,他们拿出了语音翻译软件。
原来,网约车公司是从车辆所有公司那里租来了车,再二道转手租给了他们,并且收取了押金。
现在,两家公司产生了财务纠纷,他们的车辆被原属公司收回。
失去了唯一的谋生工具,他们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
当记者联系网约车公司时,对方却告诉他:“你们把事情闹大了,公司破产,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当被问到“如何与这群聋人对接”时,对方立马把电话挂了。
评论区有网友一针见血:
媒体帮这十几位聋师傅讨回公道,是把事情闹大,敢情十几位残疾人师傅养家糊口的事,就很小咯?
而对这群聋人师傅来说,他们明明已经做到了自力更生,像普通人一样工作赚钱、寻求人生价值。
这起无妄之灾,一下子把他们打回了原点。
像邵师傅一样的聋人,其实并不是少数。
我国有近万听障人士,这意味着,站在北京早高峰的一节地铁上,就可能有8个聋人与你擦身而过。
这些残疾人,最渴求的就是有尊严的生活,像正常人一样被社会接受,像普通人一样自食其力。
像邵师傅,他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跑网约车的机会。
可是,怎么就这么难?
生活不易,但他们每天都在努力
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是:
残障人士占世界总人口的15%,中国有万残疾人,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见到他们,更别说在工作中和他们打交道。
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常年待在家里,依靠*府低保或家人生存。
能够像普通人一样自食其力,对他们个人而言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对家人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
对残疾人来说,一份工作的价值,不只是钱可以形容的。
还代表着融入、接纳,还有真正意义上的尊严与平等。
值得庆幸的是,社会在进步。
但即便总体就业率低,但在我们平时没有注意的地方,我国残疾人的就业人数也达到了万。
时间倒回二十年,我们很难想到聋人也能从事司机这样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工作。
但是在技术的支持下,很多聋人已经在自食其力,真正拥抱生活,像其他人一样。
在杭州网约车事件之前,很多人还不知道聋人竟然可以开车,并且作为谋生的手段。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管理规定》第十一条中写到:
“两耳分别距音叉50厘米能辨别声源方向,只要经过力障碍但佩戴助听设备能够达到以上条件的,可以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准驾车型的机动车驾驶证。”
向邵师傅一样,有许多聋人,通过佩戴助听器完成了自己考驾照的心愿,还当上了网约车司机。
有网友曾经在乘车时遇到过这样的聋人司机。
他们驾驶的车辆后排有纸质提示,乘客如果中途要修改目的地或者指路时候,可以轻拍师傅肩膀。
〓图源:微博用户
是阿sen除此以外,坐上聋人师傅的车和普通打车并无区别:
落座、扫健康码、行驶、到达、支付,把你安全送到目的地。
还有网友遇到过外卖的聋人骑手,他们不能说话,就先打一声振铃,立刻挂断,发短信沟通。
有网友说,自己有一次点外卖时,软件显示外卖员“已到店”后就没有了后续。
网友等了一会,发现来的外卖员是聋人,这位小哥指了指耳朵和嘴巴,示意自己听不到。
这是他才刚开始送外卖,还不知道要点已到店、已取餐的按钮。
自己这单送晚了,还洒出来了一些,他感到非常抱歉,这位小哥打着手势,想要给网友赔钱。
网友一再推辞,但是小哥坚持赔偿。
最后,网友只好接受,并且提醒小哥下次记得点“已到达”。
聋人小哥鞠了几躬,披上雨衣又跨上了电动车。
虽然跨出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是他们没有因为自己是残障人士,就对自己要求更低。
一份职业,来之不易,他们也对此有自己的尊重。
时代和科技在进步,聋人的就业机会就一定会越来越多。
出生在四川农村的石城川,11岁时就因为患病吃药,听力严重受损,是那种“戴助听器都没法听到的”严重耳聋。
他一直努力坚持和普通人一样学习,别人听课,他看课,各种艰辛,外界无法感同身受。
所幸,他高考被暨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毕业后进入了一家软件公司。
人工智能在突飞猛进,同时,作为听障人士,他深知沟通有多困难,很多聋人因此被限制在正常社会之外。
石城川突发奇想:
我可以不可以发明一种软件,能让语音转化成文字呢?
因此,石城川发明了一款语音文字转换APP。
石城川是它的设计师,也是它的第一个用户。
这个软件可以提供字幕服务,可以将语音转化成文字,能够进行言语康复训练,还提供了多种手语翻译服务。
这个由聋人研发的APP,有99%的用户都是聋人,甚至跑网约车的邵师傅在和记者交流时,用的也是它。
它既帮助石城川完成了价值的实现,聋人们借此突破障碍,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不容易”的确是聋人生活的底色,但是这些走到社会中工作的残疾人,也是真正的强者:
因为即便困难重重,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
他们只想被当成普通人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有这样一个细节。
一群残疾人,有的脑瘫,有的小儿麻痹,有的肢体残疾,有的重度烧伤,他们都是购物网站的云客服。
客服每天的工作就是和顾客交涉,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
可以想见,这份工作并不是轻松或舒心的,不管有没有手指,他们每分钟都要要打42个字;
在遇到顾客的挑剔甚至辱骂时,还要温柔有礼地回应。
但是提及此,他们都会带着一丝欣慰,甚至享受——
因为对方不知道他们身体缺陷,把他们当作普通客服一样强力维权、发泄怒火。
即使粗暴,这个过程里也完全没有廉价的同情,更没有过分的怜悯。
刘德华曾经演过电影《盲探》,在体验过盲人的生活后他感慨道:
“我演盲人的时候,我是拼命地告诉大家我看不到;但是真正的盲人,他们是希望外界的人觉得他们是看得到的。”
外界的鼓励,有时候却让他们觉得是令人难堪的施舍和怜悯。
而这些人他们拼命努力,想要的并不是外界的过分关怀,而是通过自立获得的价值感,是和我们一样工作、生活的普通可能性。
脱口秀演员小佳,在行业内好像是个另类。
因为出生大脑缺氧,他天生说话不利索,走路也一瘸一拐,体态也显得有些佝偻。
这样的人上台观众难免会给一些同情分,但是脱口秀演员最本质的要求是“不能让观众可怜你”。
于是小佳笑嘻嘻上台,第一句话就是:“大家看我讲话可能有点奇怪,但是别担心,不会传染的。”
包袱响了,疑惑、震撼、崇拜、或者鄙夷的有色眼镜都碎掉,这一刻起,他变成了和所有脱口秀演员一样普通的表演者。
他甚至有很大一部段子,是用来笑话那些过分怜悯他的观众:
“有观众给我留言,说小佳加油你要活下去,天啊,你们是哪里看到我活不下来啊?”
“我要是在舞台旁边放个捐款箱,我能撑起我们公司的的kpi。”
脱口秀一般被认为是灵活、机敏、松弛、或者至少是语言流畅的人才能玩的艺术,怎么看似乎都和小佳这样的人无关。
但实际上,很多看过他开放麦现场的观众都说过,一场脱口秀,小佳往往是表演最优秀的那个,他的表演太过精彩,有时候那些“正常的聪明人”也没他好笑。
这个3岁才学会说话,小时候受到很多歧视和校园暴力,现在仍然只能用左手敲键盘的男孩,在台上很潇洒地说:
“我从来没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缺陷,小时候大家都在笑我,就像今天一样。我这才明白,不好笑才是脱口秀演员最大的缺陷。”
不要过分关怀,不要嘲笑他们缺陷,不要同情,也不要励志的滤镜,他们只是想被当作正常人。
残奥会刚刚落下帷幕,中国代表队取得了96金、60银、51铜一共枚奖牌,有朱德宁用7米31的成绩打破世界残奥纪录,有盲人刘翠青和领跑员用56秒25的拿下金牌。
残疾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掌声,不是因为他们身体残缺,而是因为他们依靠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别人说“不可能”的事,超越了自己。
那些在生活中努力拼搏、奋斗的残疾人,也同样值得我们的掌声和敬佩。
回到杭州网约车事件。
一个好消息是,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拖车”事件在经过警察参与和多方协商后,有了新的进展:
一家汽车公司“收编”了这群师傅,把车辆还给了他们,他们和原公司的合同继续维持有效。
今天,他们已经开上了自己的车,再次踏上了生活的路。
每一个在生活泥淖中努力奔跑的残疾人,都是人类力量的确证。
希望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被生活善待,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