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没干什么呀,怎么就感觉一边耳朵听不清呢?”大年初八,28岁的小*一脸苦恼找到医生。经诊断,小*患上了噪音性耳聋。年3月3日是第19个国际爱耳日,主题为“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南方医医院耳鼻喉科雷蕾博士提醒:拒绝长期噪音污染是保护听力的有效措施,保护听力应从细节做起。
据雷蕾博士介绍,小*跟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喜好音乐,近半年每天戴耳机听音乐超过4个小时,而且音量较大,甚至戴着耳机听音乐睡觉。春节期间返乡欢聚,放鞭炮、KTV高歌等排期紧凑,期间出现耳鸣,离开噪音场所后有所缓解,所以没在意。节后回广州连续看了3场电影后,左耳听力再次下降。雷蕾博士解释,噪声性耳聋是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而久之则难以恢复,严重时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病理损害,或终身失聪。
四件事保护听力
雷蕾博士建议,保护听力可以从控制噪音来源、减少噪音接触时间、做好降音防护等方面做起:
1.少去噪音场所。尽量少去迪厅、酒吧、体育赛场、多功能电影院和其他噪音巨大的场所,尤其还在听觉系统尚在发育阶段的小孩。如无法避免,应适时找个安静的区域回避,让耳朵休息一会。
2.正确使用耳塞。在噪音较大的场所,正确地使用耳塞,并不会带来尴尬,反而能将噪音接触降低5~45分贝,对保护听力有帮助。
3.合理使用音频设备。佩戴耳机最好是降噪耳机,音量不宜过高,超过一臂距离无法听清或理解他人说话,说明设备播放声音太大了。除降低音量外,每天听音频设备的时间不宜过长,建议不超过半小时。
4.榜样效应,相互监督。父母应从自身做起,在保护听力方面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提醒小孩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雷蕾博士强调,青少年已成为噪音性耳聋高风险人群,应定期检查听力。如日常出现耳鸣,听门铃、电话铃和闹钟铃等高音时有困难,或听不清别人讲话(特别是讲电话时)等情况,应当考虑听力受损,需尽快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全媒体记者周洁莹通讯员吴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