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目”部的三个汉字:“[目咸]、瞽、[目叜]”。这三个字,在现代汉语,只有“瞽”是通用汉字,收录在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瞽”。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目咸]。读音有两个:
(一)qià。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目咸],目陷也。从目,咸声。”形声字。本义是眸子枯陷,瞎眼。
(眸子枯陷)
钱坫《说文斠诠》:“今俗瞎眼字。”这里的“目陷”,《六书故·人三》:“[目咸],眸子枯陷也。”
本义之外,[目咸]还指陷。《广雅·释诂四》:“[目咸],陷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目咸],引伸为凡陷之称。”
(二)kān。读音出自《集韵》。视。《广雅·释诂一》:“[目咸],视也。”
[目咸]的小篆写法如图:
([目咸]的小篆写法)
2、瞽。读gǔ。《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瞽,目但有眹也。从目,鼓声。”形声字。本义是眼瞎。
(眼瞎的老人)
这里的“但有眹”,眹(读zhèn),本义是眼珠,瞳仁。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朕、俗作眹。誤。朕从舟。舟之縫理也。引伸之凡缝皆曰朕。但有朕者、才有缝而巳。”眹应作朕,即缝隙。眼睛只有一条小缝而已。再引申,指瞎眼。
这里的“鼓声”,声中有义。《释名》:“瞽,鼓也。瞑瞑然目平合如鼓皮也。”联系前面的“眹”,眼睛只有一条小缝,则说明上下眼皮平合,貌如鼓皮。
(眼瞎如鼓)
徐锴《说文系传》:“说《尚书》者,言目漫若鼓皮也。眹但有黑子有黑影而已。”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目眠不开,惟有缝者。”
《书·尧典》:“瞽子,父顽,母噐,象傲。”孔传:“无目曰瞽。”他(舜)是乐官瞽叟的儿子。他的父亲心术不正,他的母亲总是说谎,他的弟弟非常傲慢。
(舜修廪被焚图)
《庄子·逍遥游》:“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成玄英疏:“瞽者,谓眼无眹缝,冥冥如鼓皮也。”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
枚乘《七发》:“当时之是,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佉起蹙,发瞽振聋而观望之也。”在这种情况下,纵使有久病不起,患有顽疾的人,尚且要将驼背伸直,跛脚抬起,瞎眼张开,聋耳通启而来观看这江涛的宏伟景象。这里出了一个成语“发瞽振聋”,这里的“发”指开启;“瞽”指盲人;“振”指振动,“聋”指耳聋。意谓使盲人也能看见,使聋人也听得见。用以比喻言论或文章使人清醒感奋。
本义之外,瞽还有两种用法:
(1)古代乐师。《字汇·目部》:“瞽,目有眹而无明,目无明则耳聪,使为乐师,名之曰瞽,因所掌而命名也。”人在眼睛失明后,听力会格外灵敏,因此使他成为乐师。《书·胤征》:“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孔传:“瞽,乐官”。乐官进鼓而击,啬夫奔驰取币以礼敬神明,众人跑着供役。羲和主管其官却不知道这件事,对天象昏迷无知,因此触犯了先王的诛罚。
我国有一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即因为目盲而音乐造诣非常高。
(阿炳画像)
(2)不达事理;没有见识。《荀子·劝学》:“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没有见识。
瞽的小篆写法如图:
(瞽的小篆写法)
3、[目叜](瞍)。《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瞍,无目也。从目,叜声。”形声字。本义是瞎;瞎子。
(俄罗斯没有眼珠的孩子)
《正字通·目部》“[目叜],瞍本字。”按,经典用“瞍”,后来“瞍”即成为正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无目者,其中空洞无物,故《字林》云:瞍,目有朕无珠子也。”也就是说,瞍专指没有眼珠的瞎,瞎子。网上有传俄罗斯有婴儿天生没有眼珠,但有眼缝(即有朕)。
《诗·大雅·灵台》:“鼍鼓逢逢。蒙瞍奏公。”毛传:“无眸子曰瞍。”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国语·晋语四》:“矇瞍不可使视,嚚瘖不可使言。”瞎子不能让他看东西,哑巴不能让他说话。
本义之外,瞍还有其他用法:
(1)缩。《释名·释疾病》:“瞍,缩坏也。”毕沅疏证:“缩与瞍一声之转,故得为训。”
(2)对长者的称呼。《书·大禹谟》:“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蔡沈传:“瞍,长者之称。”把罪错全部承担,有事去见长者的时候,总是端端正正,战战兢兢。今本的《尚书》直作“叟”。
瞍的小篆写法如图:
(瞍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