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阅读培文
这一整个由形象和记忆构成的宇宙,从不屈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
——阿尔贝·加缪,《第一个人》,
戴维·哈普古德译,伦敦,年
这句话是从英国作家爱德华·休斯(EdwardHughes)写的《加缪》这本传记中转引出来的。这句话是加缪说的,那加缪是谁呢?
他是法国作家、哲学家,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鼠疫》《局外人》《西西弗神话》等。
大家一般会说他是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这个说法主要是法国另外一个非常有名的哲学家萨特提出的,但是呢,其实这个提法,可能不是那么“完美”的,在后面我会说到,先在这里留个悬念。
回到上面引转的那句话,它出自《第一个人》,加缪未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有大量自传的成分,也就是说,这个小说的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加缪自己。而这里面所说的“宇宙”,其实就指的是加缪中学时期经常光顾的图书馆里面那些不计其数的书构成的世界。所以,这句话说其实是在说:阅读,让加缪进入了一个大宇宙,这个宇宙,不屈服于现实世界,也让加缪可以不屈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
那时的加缪,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01
少年加缪的日常生活
我们都说他是法国人,但是,准确来说,他是19世纪定居在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欧洲工人阶级的后代。阿尔及利亚,是北非的一个国家,被法国给殖民了。殖民了,那就得有法国人过去啊,加缪就是法国去到阿尔及利亚的工人的后代。
加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在战争中死去了,加缪的母亲有非常严重的耳聋,又没有文化,所以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
但是,加缪的小学老师路易·热耳曼发现加缪很聪明。这个老师很好啊,非常热心,他来到加缪家,劝加缪的妈妈让加缪从区小学转走。他还给加缪这些有天赋而没有条件的学生学费,让他们准备入学考试,甚至在考试当天他还陪着他们穿过整座城市来到中学考场。
中学的时候,加缪跟身边很多人都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对比鲜明,因为你想,那个时候可以进入中学的,一般都是中产阶级的子女,加缪那种家庭条件,是很难进入中学读书的,这个在我们看来可能有点难理解,觉得读中学是天经地义的,但是那个时候就是如此。
之后,加缪星期四放学后,就一定要去市政图书馆。于是,这位未来的作家就这样真切地接触到了文学。《第一个人》里面写道:“仅仅进入图书馆的大门就使这个男孩走出了‘满是灰尘没有一棵树’的贝尔库世界,他会带着两本带有标准图书馆标号的书飞跑着回到家里,在油灯下读起来,光线撒在了廉价的蜡制桌布上。小说的粗制滥造并没有减少这个男孩的快乐,只要情节是猛烈的,描写得清楚就好。”
这让加缪,很快进入了法国教育体系,后来又从事记者和写作职业,首先在阿尔及尔,然后在巴黎,这使他脱离了北非殖民地的工人阶级之根。
但是,这种脱离说的是客观情况的脱离,加缪后面虽然人去了法国,但是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和阿尔及利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他的一生都在希望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和解。
02
加缪阅读的二重意义
加缪的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句话,说明了阅读的什么意义呢?
其一,阅读可以帮我们把世界打开,不局限于现在的圈子。
加缪是通过阅读,慢慢打开自己的世界,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我们现在跟加缪那个时候不大一样,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翻涌着扑面而来:只要打开手机、电脑,我们就知道瑞士雪山的样子、知道芬兰人社恐,看得到亚马逊平原上千奇百怪的动植物……
在这样一个时代,阅读是不是就没有那么有优势了呢?其实看电视、电影、纪录片,也算是广义的阅读,因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电视、电影、广播剧或者听书,只是信息的载体不一样。所以,浏览视频、阅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