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2日讯(记者田甜)3月3日是全国第22个“爱耳日”。今日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登上了热搜,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不少网友看见后纷纷评论“完全没有想过还要保护耳朵”“那我用耳坏习惯太多了”“其可能就是五分之一里的那群人”......
“爱耳日”到来之际,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刘刚支招,如何守护好听力。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听力受损的主力军,孩子们中耳炎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刘刚介绍,随着电子产品的越来越普及,不少年轻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此,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一点点的损害着听力。但由于听觉疾病一般在早期都不会有很明显的表现,人们往往容易忽视。
生活中暗藏着哪些损坏听力的坏习惯呢?刘刚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1.乘地铁公交时用耳机听音乐
在地铁及公交车等嘈杂环境中,很多人会不由自主调高音量盖过噪音,长此以往会对听力造成严重损害。每天使用耳机两小时,使用时声音超过60分贝,持续三个月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专家建议,使用耳机每次不要超过半小时,尽量用耳罩式耳机,而不要用插入式耳机;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耳机,可避免音量过大,伤害听力。
2.长时间“煲电话粥”
手机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煲电话粥”,碰上小情侣异地恋,一打电话几个小时的情况并不少见。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听电话,是损失听力的一个有害途径,还可能会引起神经性耳聋。专家建议,打手机长话短说,一次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此外,免提对耳朵伤害最小。
3.用硬物掏耳朵
耳屎在咀嚼、说话时可自动将其排出,但不少人习惯掏耳朵,不但容易让细菌进入耳道,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经常用硬物掏耳朵还容易碰伤耳道,甚至导致耳膜受损。用棉棒火柴棒等掏耳朵,将火柴头或者棉绒遗漏在耳朵里,对耳朵也会造成损伤。
4.经常泡吧、KTV
有研究表明,37%的听力残疾与噪声损害密切相关,噪音会缓慢损伤人的听力。酒吧、KTV等音量较大的娱乐场所,应尽量控制去的次数和时间。值得提醒的是,感冒或过于疲劳的人群尽量不要去噪音较大的场合,此时免疫力弱,如果再遭到高分贝噪音袭击,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
5.过度疲劳、压力过大
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发生耳聋。现在的突发性耳聋以25-40岁的年轻人居多,主要和年轻人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等相关。患者在刚开始时,可能只会感觉到耳鸣,出现“嗡嗡”声,感觉到声音遥远,然后突然听不到声音。
6.乘飞机时不做吞咽动作
飞机在起飞或降落时,座舱内的气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含气腔的气体也就随之扩张或缩小。如果中耳腔内外压不能迅速取得平衡,就会造成航空性中耳炎,出现两耳发闷、疼痛,头晕等症状。当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主动做吞咽动作,让咽鼓管处于不断开放的状态,使空气能不断地出入,从而有利于保持中耳内外气压的平衡。
7.滥用抗生素
因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比较常见于少年儿童。一些抗生素例如常见的新霉素、庆大霉素等会很好地控制感染,可同时引发的副作用是损害脑神经,引起耳聋。这种药物性耳聋暂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最好是提早检测,进行预防。
8.用力擤鼻涕、吸鼻涕
用力吸鼻涕或擤鼻涕,容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或胆脂瘤型化脓性中耳炎。医生表示,用力擤鼻涕,鼻涕从气道跑到别的地方,直接使耳内压力改变,可能会将部分鼻涕挤入鼻窦引起鼻窦炎,也可能会使鼻涕挤入泪管引起眼结膜感染,甚至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9.对感冒、鼻炎、咽炎不理会
鼻窦炎、鼻炎、咽炎不可小觑,可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但因其不会流脓而容易被忽视。目前主要防治措施为:积极治疗鼻腔和鼻咽疾病,并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吸收及排出,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听力。
10.长期有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生气、忧郁、悲伤等负面情绪,都可能诱发突发性耳聋。另外,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情绪波动往往较大,有一部分人会比较急躁,还有些人性格十分内向,容易钻牛角尖。
[责编:吴岱霞]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