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季,人们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抵御寒冷,保暖健身。下面的“一拍、二摩、三暖”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御寒保暖、祛病健身的目的,顺利度过难挨的冬天。
一拍:
拍打足三里穴,以中等速度稍用力,每日早晚各拍打余下。接着稍用力分别拍打小腿各余下。然后,拍打膝盖各余下。再就是左右转膝各余下。最后左腿向前跨一步,双手用力压膝盖,做余下,换右腿同法操作。俗话说,常拍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个穴位是历代医学家看重的强壮要穴。有通调百病的效果,尤其是肠胃方面的问题。它又是减肥穴位,因为它可以提升肠胃功能,醋劲脂肪代谢。
临床医学发现,刺激足三里可以直接引起胃的变化,使痉挛的胃体舒张,或使处于放松状态的胃体收紧。由此可见,足三里有两个特点,一是双向调节,二是应急。胃疼的时候,您马上拿筷子持续点按此穴位,可很快止疼。
这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很简单,您先找到膝关节上面那块圆形的籽骨,在它的正下面内外各有一个凹陷点,这便是内外膝眼.从外膝眼处垂直向下量四个横指,然后用拇指左右寻找,酸胀感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足三里了。
二摩:
(1)按摩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据临床应用观察,如果每日坚持推搓涌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据统计,推搓涌泉穴疗法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五十余种疾病。推搓涌泉穴俗称“搓脚心”,它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按摩疗法之一。
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脚心,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脚心,搓到有热感为佳。每天早晚搓揉余下。接着搓揉各脚趾余下。
(2)按揉气冲穴
气冲穴(大腿根内侧)的下边,此穴下边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先按揉气冲穴,后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一直按揉到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为止。此法俗称“放血法”,对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很有益处。根据“动则生阳”的观点,通过按摩这两个穴位,可加强对手脚的锻炼,增强手脚的御寒功能。
三暖:即暖头、暖足、暖背。
(1)暖头
人在静止状态下,当环境温度为15℃,人从头部散去占人体总产热的1/3热量,4℃时为1/2,—15℃时可达3/4。寒冷会使血管紧缩,全身肌肉紧张,引发头痛、偏头痛、伤风感冒、肠胃不适、失眠等症。“冬天戴棉帽,胜过穿棉袄是很有道理的。
中医有六淫之说,也就是六邪。这当中,以风为首,说风为百病之长。所以,中医对风是非常注意的。在长期的摸索当中,人们发现,在人体当中有很多地方很容易遭受风的袭击,所以将其命名为风,如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等等,这些地方基本都是风邪的藏身之所。所以对于风,我们一定要严加注意,尤其是在春天和冬天风邪最猖狂的时候,更要注意保暖。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小孩更要将其视之为洪水猛兽,躲得远远的。
在这些风穴当中,尤以风府为最。风是指风邪;而府,我们知道在过去是指衙门的意思,风府穴就是统领风穴的衙门。在人体当中也这样,风邪侵袭人体,首先找的就是风穴的衙门,所以古人说风府,受风要处也。
(2)暖足
“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供血少,所以,脚的温度最低,脚受凉可引起人体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活动缓慢,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病、气管炎、行经腹痛。
(3)暖背
人背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行之处。督脉为一身之阳经,太阳经在一身之表,风寒之邪气入侵肌体,太阳经首当其冲。倘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邪气极易经过人体背部入侵,损伤人体阳气而致病,或者旧病复发加重。尤以老慢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对患有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的老人而言,背暖尤为重要。如冬日晒太阳,应多晒背部﹔或穿一件羽绒背心、皮背心,对暖背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