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2/31 18:53:00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释:我们这些人做功夫,只求每日减少,不求每日增加。减去一分物欲,便领悟了一分天理。这是何等轻松洒脱的事!这是何等简单易行的方法!王阳明是一个不囿于门户之见的儒学大师,他的哲学思想以儒学为基,兼收佛、道二学,自成一家。所谓“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上承老子《道德经》的“为学日益,为道日减,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学问应该每日增加知识、才干,学道修行,却应该每日减少贪欲,贪欲一分一分的减少,道行一分一分精进,当贪欲减少到接近与无时,便进入顺其自然的境地,也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孔子所谓“从心所欲”、释子所谓“圆觉”的大自由境地。当此境时,无论一言一行一念,无不从容得体,做人做事岂不“轻快洒脱”?“天理”二字,虽然是一个宋代理学概念,跟老子的“道”,孔子的“天道”,释子的“佛道”,只是名词的不同,即使内涵有细微的差别,也无须刻意分辨,按现代哲学的观点,理解为“自然规律”,亦无不可。减“人欲”跟复“天理”有什么关系呢?人的智性原本清明,一旦被欲望屏蔽,智性便昏昧了,随着欲望一层一层堆积,最后连自己是谁都看不清了,又如何看清身外的人和事?比如初生婴儿,欲望是最小的,只有吃、喝、拉、撒那点事,满足了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不能满足便无所顾忌地放声大哭,他们易于满足,而且用不着分别好人坏人,用不着计较好事坏事,更用不着在意他人的眼光,因此大部分时候处于精神愉悦的状态。据科学家统计,婴儿每天平均微笑多次。随着欲望的增大,想要的总比得到的多,经常处于不满足状态,烦恼便产生了。为了解除烦恼,不得不殚精竭虑地追求想要的一切,思维和行为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欲望流转——为了一点虚荣心,眼睛随时盯着别人的生活,别人加薪了、晋级了、穿了一身新衣服,都成为自己心里的痛楚;为了大家都羡慕的名车、洋楼,不惜屈身为“车奴”、“房奴”;为了过上惬意的“小资生活”,只好起早贪黑,像牛一样干活。。。当一个欲望满足后,无数个欲望又如雨后春笋般露出头来,来不及品味短暂的欣喜,又进入无尽的追逐中,欲望无限,追逐无限,最后,大家都变了没有思想的样子,每天被欲望牵引,走上时间的单行道,根本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何在,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烦恼变成了割之不尽的赘疣,幸福变得毫无指望,甚至于展颜一笑的心情都变成了奢侈的享受。据科学家统计,现代成年人每天平均微笑的次数只有20多次而已!如何重获心灵的自由、体验正真的幸福?很显然,一味追求物欲的满足,那是一条永无尽头的死路;只有反诸自心,从减少欲望着手。减去一分欲望,罗网上的绳索便解脱了一条;当欲望少之又少,到了老子所谓“复归于婴儿”的境地时,心灵便全然解脱,给一点阳光便灿烂,吃一颗冰糖便满足,幸福也会不求自来、不期而至,如此做人,岂不“轻快洒脱”?欲望越大,幸福越小——对欲望和幸福的反比关系,东西方哲人所见略同,孔子提倡“贫而乐”,老子提倡“圣人为腹不为目”,而苏格拉底则说:“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原因何在?一个人真实需求的东西极少,住不过一室,睡不过一床,吃不过一饭,一旦享用的东西超过了真实需要,反倒成了负累,诚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需要吃饭,但天天山珍海味,除了吃出一身肥肉和糖尿病、脑血栓等各种疾病,又有什么好处?人需要倾听美妙的音乐,但是,大街小巷不绝于耳的流行音乐,又成了噪音;人需要适当玩乐,但玩乐太多,有何乐趣可言?王阳明所谓减“人欲”,并不是做一个不吃不喝、不近女色、远离名利的无欲之人,而是将欲望降低到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不被虚假的欲望所蒙蔽。如何减少欲望呢?王阳明提出了一个方法:“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天一毫不彻方可。”人是一种按惯性生活的动物,当你产生了某个欲望并开始认真追求时,很难收住脚步,要么使欲望得到满足,要么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一特性使很多聪明人变成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傻瓜,如佛家所说:一念可缠缚菩萨。如何对付惯性呢?当你产生某个欲望时,不妨反躬自问:难道它对我真的很重要吗?打个比方,同事泡吧、蹦迪、染黄头发,吸引了许多艳羡的目光,于是,你产生了攀比心理,并被“不懂时尚”的自我评价所折磨,那么,你不妨审问一下自己:难道非得用流行元素装饰才叫时尚吗?难道别人的喜好可以代替自己的真实需要吗?难道表达时尚的形式只能如此肤浅吗?当你一次次审问自己时,你的心灵也被一遍遍清扫而变得清净,自然能品尝到那种不为物累、轻松恬然的快乐。人的欲望每时每刻都可能萌生,欲望一生,心尘便起,需要时时清扫,所谓修身养性,功夫全在这!真正的幸福也发源于此。没有人真的可以减尽多余的欲望,也没有人真的可以把心灵打扫得一尘不染,怎么办呢?唐代高僧鼎州禅师的话或许可以为你释疑解惑:那是一个秋天,枯黄的树叶随风而落。鼎州禅师就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进装垃圾的口袋里。一位弟子说:“师傅!您不用捡了,反正明天一早,我们都会打扫的。”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话不能这样讲,我多捡一片,地上就多一分赶紧呀!”弟子说:“落叶那么多,您在前面捡,后面又落下来,怎么捡的完呢?”鼎州禅师边捡边说:“落叶不光是落在地上,也落在我们的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是啊!人的欲望纷呈,如秋天的黄叶纷纷飘落心田,哪能一时“捡”尽?但捡一点是一点,幸福体验也会多一点。抱着这样的心情自修,功夫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靠着这每天的一点点进步,足以让你“接近上帝”且超凡脱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