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年老昏聩是中国历代明君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儿
TUhjnbcbe - 2025/1/9 21:32:00
传说为晋献公都邑故绛的山西襄汾赵康古

从公元前年到前年间,晋献公先后灭掉了20多个诸侯小国,晋国国土面积由此增加十多倍,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说:“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狄,东至河内。”

如果抛开晋献公晚年的昏聩不说,那晋献公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遗憾的是,历史偏偏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把骊姬赐给了他,他的专断横行、昏庸无道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史书记载,晋献公一生先后娶了7个女人,生有9个(一说8个)子女。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娶贾姬为妃;后娶犬戎主之女大戎子,生重耳,再娶小戎子允姓之女,生夷吾。之后,晋献公贪恋美色,竟冒天下之大不韪,纳其父晋武公之妾——齐桓公之女齐姜为夫人,生女,长大嫁秦穆公为夫人,史称穆姬,又生子名申生。

此时,重耳已经21岁,夷吾亦年长申生很多,但因申生的嫡子身份,遂立申生为世子(太子)。再后来,献公续娶贾君之妹,无子。前年,晋献公兴兵讨伐骊戎(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一带。一说在今山西省析城、王屋两山之间),骊戎国君慑于晋献公的淫威,送女儿骊姬、少姬给献公,城下求和。献公见二女长得有闭月羞花之容,惊为天人,遂纳为后宫。

晋献公自从有了骊姬之后,像完全变了个人一样,整日情迷意乱,神魂颠倒,须臾皆离之不得。骊姬本就长得婀娜多姿、妩媚风骚,偏又智计千条,诡诈百出,投其所好,从其所欲,哄得献公筋麻骨酥,飘飘欲仙,最后竟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按说,作为一代雄主的晋献公对“红颜祸水”该是有很清醒的认识。夏朝末年,夏桀发动大军,攻击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境的有施部落。有施部落酋长为了复仇而选择了屈膝求和,献出酋长的妹妹——绝代佳人“妺喜”。由于桀专宠妹喜,纵情声色,恣意享受,朝纲废弛,很快他的夏朝就被小部落商给灭掉了。

商朝末年,商纣王征服有苏氏部落(今河南省武陟东,还有一说是在今在今河南省温县一带)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求降。商纣王得妲己,“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为求得妲己的欢心,印证所谓“圣人之心有七窍”的说法,竟令人发指地杀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商纣王荒淫无度,惹得天怒人怨,最后终被周文王灭掉;

距离晋献公最近的则是西周周幽王时期,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废掉太子和申后,失信于诸侯各国,西周最终被西夷犬戎灭亡。

也许晋献公对此不以为然,自以为还可以控制住局势;也许晋献公已经心痴神醉,早已把“红颜祸水”的历史故事抛到了脑后,总之,他对骊姬爱得是一塌糊涂,爱得是昏天暗地。

骊姬的肚子也颇为争气,时逾一年即为晋献公生下一子即奚齐,又过几年,骊姬之妹少姬也生下了卓子。献公既宠骊姬,就想破坏朝纲,立骊姬为夫人,扶奚齐为世子。骊姬芳心窃喜,却不动声色。她很明白,申生世子身份多年,骤然无故废掉,必然会引起群臣非议,到时反为不美。所以在三番思量斟酌之下,骊姬婉拒了献公的提议。

她跪在献公面前,一副通情达理的样子:“太子的位置,诸侯都知道,何况太子贤名远播,君王若是因为妾母子的缘故擅行废立,妾宁死也不敢服从。”说得声泪俱下、情真意切,献公大受感动。

但献公心里过意不去,不久就又提起此事,并通过令臣下占卜为“废嫡立庶”大造舆论。为减少阻力,献公先立骊姬为夫人,少姬也荣升为次妃。朝廷上下,虽然反对声一片,但献公主意已决,也就没人敢在他面前谏阻了。

下一步就是改立太子的问题了。申生贤能,献公不能说废就废,总要顾及一点情面和伦理。这样,申生就成了骊姬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前年,献公欲亲帅晋军去伐东山皋落氏,骊姬想“借刀杀人”,就以献公年老体衰为由劝谏献公,让太子申生挂帅。哪成想,申生率军一举打败皋落氏,大获全胜而归,在晋国上下享有了更高的威望。这可是骊姬始料未及的,恨得她牙根痒痒。

一天夜里,骊姬乘献公和她如胶似漆之际,忧心忡忡地对献公说:“太子伐东山之后,名声日隆,他肯定认为君王为我所惑,会干出扰乱国家的事情。妾恐太子为早日即位要对君王下毒手了。”

献公不以为然:“申生心地善良,不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

骊姬说:“妾何尝不是这样想啊。可是,我听人讲,讲仁德和为国家是不一样的。爱自己的亲人,那是小仁德,为国家,那才是大仁德。所以,为了国家人民,有时候就必须把小仁德抛开,这叫去‘私’。现在太子把您看作纣王,您还能不提防吗?”

骊姬见献公听得动了心,又趁机煽风点火:“夫君,您想想近来发生的事情,自恒叔以来,谁爱过亲人?正因为目无私亲,才有曲沃代翼的历史事件,也才有了您今天的这个国君之位啊!”

骊姬这一番貌似合情合理的话,终于打到了献公心中的疼处,他认定了太子有谋逆的“不轨”之心,遂在杞人忧天的狭隘意识里用带色的目光观察太子的一举一动。

骊姬一计得逞,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下一步的阴谋活动。与优施狼狈为奸,采用调虎离山计谋,让献公分别将申生封于曲沃、重耳封于蒲地、夷吾封于屈地,进一步为奚齐成为太子扫清了道路。

英雄一世的晋献公至此已彻底是人老昏聩,糊涂行事了。不久,听信骊姬的谗言,果真残忍地逼死了太子申生,又索性派人声势浩大地去征讨重耳和夷吾,重耳吓得逃亡到翟,夷吾逃亡到了梁。

等到做完这一切,晋献公已是身心耗干、油灯枯尽了。

公元前年,曾经不可一世的晋献公,终在骊姬的操纵下,顶着荒淫无道的名声稀里糊涂地走到了另一个世界。

晋献公绝不会料到,他死之后仅数日,他无限宠爱的奚齐、卓子、骊姬、少姬,就被他曾经重用的大臣里克、邳郑父等斩尽杀绝,甚至连他的托孤大臣荀息也被逼横刀自刎。

晋献公至死也不明白,他用尽平生力气把他的所谓的挚爱推到至高无上的宝座时,实际上是等于把他们送到了闪着逼人寒光和波涛汹涌的刀山火海。

没有底线的娇纵溺爱,永远是对亲人最温柔的坑害。

为什么晋献公能在晚年犯下如此昏庸的错误,以至于让他的骨肉和晋国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骊姬的出现当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倘若因此把责任推到骊姬身上,恐怕就有失公允了。

其实,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年老昏聩几乎是历朝历代君王都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夏桀不必说,商纣王也不必再次提及,单是被中国人视作历史上最伟大帝王的“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除过宋太宗赵匡胤年方50突然暴毙外,其他三位帝王到晚年竟然都有极为相似的昏庸无道言行,前后判若两人。

晚年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劳役数百万人次修筑万里长城、骊山墓和阿房宫;又实行苛政,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秦皇坐拥天下美女,后宫佳丽何止三千,杜牧在《阿房宫赋》说,秦皇后宫嫔妃美女洗胭脂的水将渭水都染成了红色。“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有不得见者三十余年”。不仅如此,秦皇为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又到泰山封禅;偏信方士诳语,多次派人入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等等。秦皇梦想千秋万代地把他开创的基业传下去,结果只到二世就宣告了灭亡。

汉武帝晚年做了很多荒唐事,但让他最后悔的就是处理“巫蛊”案。江充是武帝的宠臣,平时跟太子有些过节。看到武帝神志恍惚,将不久于人世,担心太子日后报复,就设计陷害,把武帝的病归咎到太子暗地里的诅咒。

武帝迷信思想严重,就怀疑太子兴风作浪。太子惶恐不已,被逼造反,失败后带着俩儿子逃跑,被捉后一并处死。太子的母亲卫子夫,及其娘家老老小小统统被诛,只有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被狱吏冒死救下,就是以后的昭帝。

汉武帝死前突然良心发现,感到自己晚年的昏庸政治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于是在安抚流民的同时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汉武帝晚年的昏庸无道与秦始皇一般无二。

唐太宗晚年的生活也是一样的荒淫糜烂。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宫室;霸占了弟弟李元吉的杨妃,还把已故大臣武士镬的14岁的女儿选为才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即“武媚娘”,后来的武则天。他晚年犯的最严重的错误是迷信占卜、痴迷丹药,最后让自己糊里糊涂地暴毙在那个印度和尚配置的假丹药下。

晋献公晚年的昏聩已不是个例,而几乎成了历朝历代君王的共性特征。尽管每个年老皇帝犯浑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当我们拨开其云遮雾罩的层层虚浮的表象时,还是能看到一些共同的本质因素。

首先,年高体迈,神智衰竭,已经使这些昔日英明果断的君王不能正常地去思考国家大事,常常是以小孩子的心性去把持生杀大权。献公杀申生,武帝杀太子,都是一种畸形思维的表现。但凡稍微有些理智,或者说,他们再年轻几岁,这种悲剧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骊姬只不过玩了一个拙劣的“蜜蜂计”,就让耳聋眼花的晋献公相信太子申生果真敢调戏他的爱姬;骊姬给申生奉献给献公的祭肉里下毒,嫁祸于申生,晋献公居然铁心认定申生有弑君篡逆之意,竟不分青红皂白,不做任何查证,就生生把他的亲儿子给逼死了。如儿童般的幼稚天真让天下人哭笑不得。

其次,近小人远君子,偏听偏信,使他们本已经衰弱的神经显得更加弱智。夏桀宠信妺喜,纣王偏信妲己,秦皇偏听赵高,汉武帝则偏信江充……年高昏迈的君王无法身体力行去“兼听兼信”,只能在宠妃和奸佞把持的朝政下听到一面倒的阿谀颂扬之词,以为只有他们才是对他最为忠心耿耿,其他的诤臣、忠臣都可能被他怀疑为谋反篡逆之人。

这里的亲情和血缘甚至已经成为老年帝王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沾满血腥气的杀手锏。当骊姬、优施一帮奸佞小人包围在献公身边的时候,同时意味着其他的忠臣、诤臣乃至骨肉至亲都不能靠近这个最高主宰者一步,所有的阴谋诡计便由此有了它最“合理”、最充分的施展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因此弹奏出了它最貌似美妙的和谐音符。

再次,大功告成,及时行乐,也是导致君王们走向昏迈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曾经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南征北战的君王们,在国家取得长治久安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奢侈无度地去享受绝无仅有的帝王之乐。

晋献公花费数年、劳役万民去建九层赏月台;秦皇耗费巨大资金建设仅供他一人享受的阿房宫;汉武帝和唐太宗荒淫奢靡,迷信方术,不惜财力派人寻找长生不老之药,都是这种心态的表现。后人可以指责他、谩骂他,但“家天下”的专制制度却使这一切都带上了“理所当然”和“堂而皇之”的美妙色彩。

最后一点是君主帝王们老年越来越狭窄的安全防御之心。这些帝王都是在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刀光斧影中打下的江山社稷,谋害别人和提防他人是他们基本的常识。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病魔的侵入,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疑神疑鬼,越来越提心吊胆,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他们大开杀戒,滥杀无辜。这样的冤案、血案已经是司空见惯、当怪不怪了。

申生被逼死,晋献公害怕公子重耳和夷吾乘机作乱,恐慌之余,早把父子之情抛到九霄云外而敕令属下穷追猛打、格杀勿论!太子本无篡逆之意,汉武帝听信谗言,太子被逼造反,太子及卫夫人全家被屠杀殆尽后,武帝才察觉到自己彻底错了,悔恨不已……早年的“兄弟阋墙”、血亲互残,已经使这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形成了一种犹疑反复、怀疑一切的畸形思维模式。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至前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商亡这三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官方发布的“历史好书60种”榜单。

《元中国时代》入选“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同时在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二名,在“历史的回响”类别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自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年7月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老昏聩是中国历代明君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