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则“小伙丢失20万元人工耳蜗,找不到需做开颅手术”的寻物启事刷屏。寻物启事中除简要描述了人工耳蜗丢失的过程外,有一句话格外让人揪心:一旦找不回来,小伙子就要面临开颅手术了。但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一些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网友质疑,“人工耳蜗丢失再配不用开颅。”“没有20万这么贵吧,而且国家有补助。”
“这些质疑的文章让我们全家的压力非常大。我们不想要钱,我的弟弟26岁,是一个成年人,他可以承担起责任。”李女士说,她之所以说可能需要开颅,是一个最坏的打算,毕竟芯片已经植入体内10年了,产品也在不断升级,能不能匹配到新的,她并不确定。
搜索相关报道可以发现,此类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类似的人工耳蜗丢失事件近期时有发生。
这些事件在让我们知道了人工耳蜗这个设备的同时,也让我们充满疑惑:为何一个人工耳蜗造价如此昂贵?如果耳蜗丢失,又没办法重新配一个外置设备,是不是真的要重新“开颅”配一套新的?
什么是人工耳蜗?
回答上面的问题,需要从什么是人工耳蜗讲起。
据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常委、医院耳鼻喉科教授马芙蓉介绍,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
人工耳蜗为什么这么昂贵?
据科普中国报道,目前进口人工耳蜗的费用约为20万,国产人工耳蜗的费用需8万左右。人工耳蜗价格昂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是研发成本高。
人工耳蜗研发团队涵盖多个领域的专家,研发周期长,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这就使得人工耳蜗的研发成本较高。
其次是生产制造成本高。
人工耳蜗植入体对密封安全的要求极高,体外机要做到省电、耐用、防水等,这对电池、连接线、体外机外壳等所有配件的制造工艺有很高要求。此外,无论是材料还是制造各环节,都涉及到大量专利和技术垄断,所以人工耳蜗的生产制造成本费用是相当高的。
“人工耳蜗是需要植入到头皮内的,这就要求人工耳蜗必须使用跟人体组织相容的材料,这样才不会发生排异现象,例如铂金、黄金,它们本身就是贵重金属,造价高。还有人工耳蜗编码技术是有专利的,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生产,而且人工耳蜗工艺非常严格,制做用时长。”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周永青表示。
人工耳蜗丢失后需重新开颅植入?
耳蜗体外机丢失,体内机即宣告作废,唯有重新手术?对此,中新网客户端援引中国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全国工作处处长周丽君解释说,正常情况下,体外机丢失后,并不需要取出植入头皮下的体内机,只要重新配置一个体外机,并设定数据后即可使用。
她还补充说,重新配置的新体外机并不会让患者感到不适,按照匹配的机型,将数据设定完成,和以前使用的体外机并无分别。
至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仅是显微外科手术的一种,并不用开颅,更不会损伤大脑;通常术后当天即可下床。
人工耳蜗适用于哪些人群?
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病变部位在耳蜗者;
2.佩戴助听器无效或收效甚微;
3.无手术禁忌症;
4.良好的家庭支持和适宜的期望值。
此外,针对小儿患者需要一套完整的听力言语康复教育计划。
上述手术适应证的判定通常由一组专业人员来完成,包括手术医生、听力师、言语病理师及心理医生。此外,还应征求耳聋康复教育者和老师的意见。
但是,如果遇到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则不建议植入人工耳蜗。
1.耳蜗缺失和内听道严重狭窄;
2.中耳感染因素;
3.耳蜗骨折;
4.精神病。
如出现其他外科常规手术禁忌证,也不考虑人工耳蜗植入。
植入人工耳蜗最佳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常委、医院耳鼻喉科教授马芙蓉指出,1岁-7岁是植入人工耳蜗的最佳时间,其中,1-3岁是人工耳蜗植入的黄金年龄。因为语言发育的黄金时间是2-4岁,3岁以内植入人工耳蜗后,患儿可以在家长及康复学校的帮助下进行语言康复,基本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融入主流社会。而晚于7岁再植入,语言发育肯定会受影响。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到底该怎么选?
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郑军曾对新京报记者指出,根据我国的规定,听力损失在80分贝以下的,建议在听力专家指导下验配助听器。但在重度耳聋(听力损失在70分贝以上)佩戴助听器的人群中,仍会有部分患儿效果不好,这就需要转而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听力损失在80分贝以上的患者,建议首选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粗略估计,每年出生的重度听障儿童就有三万人,这些都是人工耳蜗手术的潜在群体。”除了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多数儿童“耳聋”如果及早发现,是可以通过后天干预措施——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治疗改善或治愈,国际上已普遍将6个月内佩戴助听器、12个月植入人工耳蜗作为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标准。
助听器:总的来说是放大传输的声音。对低中频补偿更好,能区分音调和音乐,听到的声音更自然,价格相对较低,但补偿程度有限。
适用于中度及部分重度听力损失。
人工耳蜗:比起助听器,它省了传播和翻译的环节,只要需要脑壳能破译就行。所有频段补偿都好,能听到更多声音,语音分辨更容易。但需要通过手术完成植入,价格相对较高。
适用于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甚至是全聋的患者。
不管是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都是有一定适应情况的,并不是说哪个价格高就好一些,大家要根据患者自身病情、经济情况以及医生的诊断和建议下合理选择。(完)
编辑:单冀玲
校对:王焱
监审:韩晶晶
中国搜索综合央广网、北京日报、科普中国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