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社史钩沉吴昌硕ldquo缶庐r
TUhjnbcbe - 2020/11/20 20:35:00

缶庐

吴昌硕别号缶庐、缶道人、老缶、苦铁、破荷、大聋等。他为什么要自号缶庐、缶道人、老缶呢?这里有一段历史是十分有意义的。

先生在咸丰十年()在家乡安吉考中秀才,可是他绝意试场,不求功名,专心从事艺术活动,潜心研习金石篆刻。为了在艺术上进一步求得深造,毅然背井离乡,随带简单行李,往大城市寻找师友,开始新的艺术生涯。先生跨出古老偏僻的安吉山城,先到浙江省城杭州。那时经学大师俞樾在杭州西湖诂经精舍担任山长,名望颇大。先生投其下,拜俞樾为师,向他学习诗文与书法,得到不少教益,为吴昌硕奠定了诗文与书法的基石。

后来又去苏州、上海等地。在去苏州时途经江苏的震泽,结识了金石家金杰。金杰字俯将,吴江震泽人,平生喜爱收藏古代文物,凡是见到心爱之物,千方百计以求之,尤癖嗜古甓,家藏有数百种。他家境并不富裕,惟有古物为伴,对古代金石文字深有研究。吴昌硕曾书“道在瓦甓”四字相赠。金杰得书后狂喜以古缶报答。

吴昌硕到苏州后,居住在桂和坊,他们虽然分居两地,可是常有书札往来,共同研讨有关金石学问。时隔不久,接到讣音,金杰病死。先生知道后甚为悲痛,每当看到金杰赠给他这件缶时,就会想念这位志同道合的老友。从此后昌硕先生在书画上的始题缶庐、缶道人、老缶,这也许对金杰的最好纪念。

吴昌硕旧藏“缶”

年吴昌硕逝世30周年,浙江省文化局决定在杭州孤山西泠印社观乐楼成立“吴昌硕纪念室”,这里曾经是吴昌硕居住过的地方。筹建纪念室的工作由浙江省博物馆担任,历史部主任沙孟海先生负责,我(编者注:指本文作者沈昌桂)当时是工作人员之一。曾去上海吴东迈先生(吴昌硕次子)家征集先生的金石书画作品和生前作画的文房用具以及与先生有关的珍贵文物等。

当时东迈先生从橱门中捧出一只战国时代的印文庆陶,他说:“这就是我父亲生前最喜欢的缶”,并嘱咐我在携带回杭州时要小心,以免损坏。我从上海乘车往杭州途中时刻都在关怀着,虽然这是一件普通常见的印文庆陶,但是,它是一件凝结着艺术大师深厚感情的纪念品。

(年12月2日《联谊报》作者沈昌桂)

责任编辑:朱小雨、易晔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史钩沉吴昌硕ldquo缶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