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吴正荣(右)手把手的教聋哑孩子製作糕点的步骤
12月3日是世界残疾人日,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来自德国的吴正荣夫妇便是对这两个日子的最佳诠释。吴正荣12年前放弃了在德的优越生活,带着妻子来到中国长沙,为的就是帮助聋哑孩子们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并开起了一家德式麵包店“授人以渔”,筑起“爱的城堡”。文图:大公报记者唐竟淳
在长沙城区的一条名叫湘春路的背街小巷里,大公报记者见到了吴正荣和他经营一家名叫“巴赫”的德式麵包店。吴正荣一身糕点师的装束,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受访,今年44岁的他,来到长沙之前在德国从事化学相关的工作。“我和太太在德国的工作足够支撑我们过舒适的生活。”问到为何要来长沙时,吴正荣说:“当时我了解到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的聋哑孩子,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康復治疗,贻误了病情,最终彻底丧失了语言功能。”
爱心脚步遍湖南
年,夫妇俩参加了德国一家慈善组织进行的聋儿语言训练项目,并对口帮助中国聋哑儿童,并且于年第一次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来了之后,我发现中国的孩子们很可爱,而且急需我们的帮助!”回国后,吴正荣不顾父母反对,便和妻子毅然扎根中国,在长沙帮助聋哑儿进行语言康復训练。
随着工作的积累,吴正荣夫妇开始去到怀化、郴州、湘西等湖南多地的康復训练中心,了解聋哑孩子康復情况,也发现了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聋哑孩子。据了解,12年来,他们累计帮助了多位聋哑儿童,爱心脚步遍及湖南全省各个城市。
直到如今,吴正荣还在资助着几十名聋哑孩子。“但如果他们一无所长,社会也不会承认他们!”于是吴正荣想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年,吴正荣机缘巧合盘下了一位德国老乡的麵包店,并且给他的“孩子们”教授如何製作正宗的德式麵包,还收穫了更多行善的资本。
传授製麵包技能
“虽然麵包店远离闹市区,位置极其偏僻,但仍有很多光顾了数年的人追随到这买麵包”,店员小颖告诉记者。吴正荣说,为了让聋哑儿早日接受技能培训,他还从老家德国请来了专业的麵包师“授人以渔”。“我希望让他们掌握一门手艺,学会做正宗的德国麵包,以后不管继续在这里上班,还是外出就业,都能以正确的身份回归社会”。
“其实不是我在帮助这些聋哑孩子,而是他们在帮助我养这家店,让我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吴正荣兴奋地指着刚出炉的麵包,“你看他们做糕点和麵包很灵巧,他们也重新收穫了自尊、自信。”
吴正荣透露,工作上他并不对聋哑孩子“特别照顾”,“不要带歧视和怜悯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就是对他们的最大帮助!”吴正荣说。採访之馀,有一位聋哑女孩隔着玻璃,在麵包房内和吴正荣用手语交流,两个人交流完毕后相视一笑。“你看,有时候和聋哑孩子交流,不需要面对面,手语能够穿过玻璃和距离,比声音还要更有穿透力!”膝下犹虚视“聋儿”如己出
“对没有听力的孩子的培训,年龄越小越有利,越早佩戴助听器也对康復效果有帮助。”吴正荣告诉大公报记者,所谓的“十聋九哑”,把“聋儿”统称为“聋哑儿童”实际上是一种误解。“6岁左右是关键时刻,只要在这一个时间点得到科学的语言康復训练,是可以重新开口说话的!”有一个4岁的孩子让吴正荣印象特别深刻。“他是福利院送过来的孤儿,所以像我的亲生儿子一样”,吴正荣说,经过培训恢復后,这个孩子幸运地被美国人领养回国,且现在能正常地上课、沟通了。“也不是每一个聋哑儿都这么幸运,我最害怕家长和孩子半途而废,孩子一旦中断训练就会回到之前的状态!”
记者了解到,这个和善的德国人在长沙默默付出了十多年,如今却依然是无房无车,住着租来的房子,每天骑着电动单车到麵包店。事实上,这些年来吴正荣夫妇也一直没有要孩子。“上帝给了我们这么多可爱的孩子,看着他们在我身边我就觉得很幸福。”他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更多的志愿者能帮助他,能有更多的聋哑孩子能来这里免费学习。
分享是一种快乐,请转发到朋友圈一起分享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