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NICHIJOU
近日,上海永康路多出来一家特殊的咖啡店。毛绒绒的“熊爪”从洞口中伸出,将热腾腾的咖啡交到顾客手中。顾客一边等待咖啡,一边与“熊爪”亲切地互动,这一幕温暖了许多人的心,这家咖啡店成为了网红打卡点,有的人特地来到这里拍照留念。店铺门口排起了长队。
而“山洞”背后则是更温暖人心的故事,这家店的店员都是特殊人群,他们有的无法听见声音,有的面部重度灼伤。咖啡师是上海市残联技能培训中心的学员,咖啡店创始人之一的王海青开办这家咖啡店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这些特殊群体谋生。
这也将我们的视线拉向了社会角落的特殊群体。而12月3日,也就是国际残障人日,今年的主题是:“更好地重建:朝着一个包容残疾人、无障碍和可持续发展的后疫情时代”。年的新冠病*对本在日常生活中不便的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疫情导致的封闭更是让他们难以接受到社会的直接关怀。
听过一句挺具有讽刺意味的话:
“残联在楼上,没有电梯。”
反映出了我们社会的普遍问题:
设身处地为残障人士着想的思维缺位。
作为正常人的大多数,
是否也无意识地忽视了那些无障碍设施?
盲道上是否还停满了电瓶车或自行车?
地穿通道的无障碍电梯永远是关着的?
是否为了建立聋哑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专门去学习盲文与手语?
《人民日报》微博对公共场合拒绝导盲犬的行为,向网友们发出询问:“你愿意与导盲犬同行吗?”收到的回复是:
“一百个愿意”
然而,一百个愿意背后是导盲犬使用率低的窘迫情景,因为免费导盲犬的数量有限,加上严格的申请要求。而训练一只导盲犬的花费又十分巨大。央视新闻曾在国际盲人日发布一个有关培训导盲犬的视频,在短短的60秒视频里,我们粗略地了解到导盲犬们“出生三个月时就会被进行性格甄别,稳重的性格才会入选,它们每天都要接受训练,高空障碍、绕障碍、过马路。”
但是,社会不光只是冷漠与无情,正如这家HINICHIJOU咖啡店一样,温度永远在身边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