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阎润茗⊙编辑/王超
编者按:耳鸣耳聋不好治,针灸算相对较好的治疗方法,阎老的三个医案很有代表性,从中也能看出她的取穴规律来,比如我发现了一个右左右的折叠交叉取穴法,小伙伴们也来鉴定一下!
耳聋、耳鸣?
例一?刘某,女,47岁,农民。
年1月3日初诊:两个月前因情志不畅,出现右侧耳鸣,耳后部疼痛,伴有头晕,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胸闷,善太息。舌苔薄*腻,脉弦。
辨证:患者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火热上逆则耳鸣,头晕,耳后痛。肝热扰及心神则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肝主疏泄,肝郁则胸闷善太息。舌苔薄*,脉弦为肝火旺盛之象。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养阴。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克,炒山栀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菊花12克,半夏12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紫苏梗6克。8剂,水煎服。
取穴:肝俞双,翳风右,听宫或听会右,期门左,膻中,内关左,太冲右。
手法:捻转提插开合补泻,泻肝俞不留针,膻中穴用“合谷刺”法,使针感到两胁。余穴留针20分钟。
年1月14日复诊:上法治疗两次后,耳后疼痛消失,头晕减轻,耳鸣如前,眠差。
取穴:肝俞双,安眠双,听宫右,率谷右,期门左,会宗右,中渚左,太冲右。
手法:同前。泻肝俞不留针,余穴留针20分钟。
年1月28日复诊:已针一疗程,耳鸣声减小,间隔时间延长,但劳累后易复发,舌苔薄白,脉沉弦。
取穴:肝俞双,肾俞双,翳风右,听会右,率谷右,会宗左,中渚左,三阴交右。
手法:同前。泻肝俞、补肾俞不留针,余穴留针20分钟。
针两疗程,偶有耳鸣,鸣声低沉,余症悉除。停针。
例二?某患者,男,53岁,干部。
年10月5日初诊:一个月前因外出劳累,突发两耳耳鸣,如钟鼓声,按压耳前则鸣声减小,劳累后加重,平素腰酸痛,下午为甚,头沉、眠差,口干,烦躁,在外院检查诊断为神经性耳鸣,服中西药无效,舌苔薄白,脉沉缓,左关弦。
辨证:“腰为肾之府”,患者平素腰部酸痛,为肾阴亏之证,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本,肝火从上,经气闭阻,故见耳鸣、头沉、口干、烦躁、眠差等症。
治则:补益肝肾,开窍聪耳。
取穴:肾俞双,肝俞双,翳风双,会宗左,中渚左,足临泣右,太溪右。
手法:补肾俞、泻肝俞,不留针,余穴用捻转提插。留针20分钟。
年10月12日四诊:上法治疗3次,耳鸣呈间断性发作,下午较为明显,头沉、口干已减轻。舌脉同前。
取穴:肾俞双,肝俞双,听宫双,率谷双,会宗左,中渚左,三阴交右。
手法:同前。
年10月19日复诊:左耳鸣已消失,仅在下午偶有耳鸣,余症皆减。苔薄白,脉沉缓。
取穴:肾俞双,听宫双,率谷右,会宗左,中渚左,三阴交左。
手法:同前。
共针10次,双侧耳鸣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例三?赵某,男,48岁,干部。
年3月14日初诊:患者7年前突感双耳鸣响,随之出现听力减退,眠不实,多梦。经检查诊断为“神经性耳聋”。曾采用高压氧及针灸中药等多种治疗效不著。耳鸣为低音调,左耳为甚。检查:双耳听力下降,舌苔薄白中心腻,有齿痕,脉沉缓尺弱。
辨证:患者年近五十,肝肾阴虚,肝阳浮越于上故面颊潮红。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不能上荣于耳,则双耳闭塞不聪。
治则:益肝肾,兼以潜阳。
取穴:肾俞双,翳风双,听宫双,外关左,中渚左,三阴交右。
手法:提插捻转补泻,补肾俞不留针,余穴留针20分钟。
年3月21日:上法治疗3次,耳鸣减轻,听力无变化。舌苔薄白,脉沉细左关弦,为加强滋肾养阴之效,兼用六味地*汤加减。
方药:山茱萸12克,淮山药12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甘草10克,菊花12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细辛3克。7剂,水煎服。
取穴及手法:同前。
年4月2日:针7次,兼服中药,听力略有增加,耳鸣明显减轻,舌脉同前。
取穴:肾俞双,完骨双,听会双,中脘,会宗右,中渚右,足临泣左。
手法:同前。
年4月18日:前法治疗13次,耳聋明显减轻,听力增加,耳鸣时轻时重。苔净,脉沉细。阳亢情况已逐渐消退,在补阴药中可加温阳药物。
方药:山茱萸12克,淮山药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灵磁石15克(先煎),菊花12克,仙灵脾10克,怀牛膝10克。7剂,水煎服。
取穴:同前。
年5月4日:已针两疗程,耳鸣明显减轻,耳聋亦逐渐恢复,右耳原已丧失听力,现亦能听到钟表声,左耳听力恢复,一般讲话基本能听清。眠好,二便调,苔薄*,脉沉细。按上法治疗一次,停针休息10天。
年5月14日:第三疗程开始,病情稳定,耳鸣轻,鸣声小,听力恢复与正常比较稍差。舌苔薄白,脉沉缓。此疗程以清肝益肾、巩固疗效为主。中药以六味地*汤加柴胡、龙胆草、石菖蒲、灵磁石等药,平肝清热通窍为主。
取穴:肾俞双,肝俞双,翳风与完骨交替,听会与听宫交替,会宗,中渚,足临泣或太冲。
手法:同前。
共针3个疗程,患者耳鸣大减,左耳听力恢复正常,右耳听力略差,余症悉除,服药巩固疗效。
方药:山茱萸30克,淮山药30克,泽泻30克,茯苓45克,灵磁石45克,石菖蒲25克,赤芍30克,菊花30克,生地45克,龙胆草20克。
上药为末,水泛为丸桐子大,每次4.5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按语:《灵枢?经脉》篇指出:“手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之脉……却入耳中”,“足太阳之脉……从巅至耳上角”,“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这说明在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联络于耳,其中手、足少阳经与手太阳经脉均入耳中,故耳鸣、耳聋与此三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取翳风、听宫、听会为主穴,以疏通经络,开窍聪耳。
《内经》中又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故在临床上要辨证审因,对证施治,才能提高疗效。例一为肝郁化火,火热之邪上逆而致耳鸣,头晕。故而泻肝俞、期门(俞募相配),以疏肝解郁,太冲为肝经之原穴,用泻法以清其源,即“病在上,取之下”之意,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刺之可镇静安神。用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加强了清肝泻火的作用,病症明显减轻。补肾俞,以滋水涵木,故病愈。
例二、例三均因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所致。补肾俞和配肾经原穴太溪,以滋肾培源,“壮水之源,以制阳光”,泻肝俞、足临泣以清肝胆之邪热。会宗为三焦经的“郄穴”,有清三焦之热的功效,配中渚以疏通少阳之经气。中药六味地*汤加减,加强了滋肾培元的作用,针药相合而收效。
本文摘自《阎润茗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