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快看看我的耳朵,怎么有点闷闷的感觉,好像隔了一层膜一样……”大学生小李捂着自己的耳朵,急匆匆地走进耳鼻咽喉科的诊室。
医生用电耳镜仔细检查了小李的耳朵,告诉他外耳道通畅,鼓膜正常,可能要排除感音神经性耳聋。
“什么?神经性耳聋!你不要吓我啊,我还是听得到的啊!我只是感觉有东西堵住了我的耳朵,你仔细看看,是不是耳屎啊?帮我掏掉就好了吧。”
于是,医生带他来到了耳内镜视频检查室,在高清显示器上给小李观看了他自己的耳道和鼓膜。
“确实没有东西堵住,那是为什么呢?”小李问医生。
“其实,你这种情况有可能是一种低频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医生给小李做了一个纯音测听。
医生向小李解释“我们医学称为的耳聋和老百姓所说的是有一定区别的,你这种是部分听觉细胞损伤,并没有全部受损,及时治疗是能痊愈的。”
然后医生给小李配了药回家了,特别叮嘱他注意休息,不能熬夜。
关于耳聋的误会——
老百姓说的耳聋:完全听不见。
医生说的耳聋:听觉减退,是指听不到或听不清。
根据听力曲线:
1.低频型:主要表现为耳闷,原因为迷路积水;
2.高频型:主要为蜗底病变,出现这种情况多为患者离子通道不正常或毛细胞受损所致。
3.全聋型和平坦型突聋:组织缺氧、耳蜗供血障碍或内耳血管功能发生紊乱。
根据下降程度:
轻度:听力损失26-40dBHL,可听到或重复1米处的正常语声
中度:听力损失41-60dBHL,可听到或重复1米处的提高了的语声
重度:听力损失61-80dBHL,当喊叫时可以听到某些词
极重度:听力损失81dBHL以上,不能听到或听懂喊叫声
低频听力下降的特征:
1.多具有经常熬夜、压力大、情绪紧张、长期过劳等特点,近几年青少年的患病率明显增加,经常看到初中生的身影。
研究表明,当人长期处于压力过大、身心过度疲劳或缺乏睡眠的状态下,会阻碍内耳血液供应。
2.表现为耳内胀满感、低调轰鸣或吹风样耳鸣,
常出现自听增强及听觉过敏。
“重女轻男”,由于男性声音低沉,女性声音较纤细,有病人会感觉“女人说话听得清,男人说话听不清”。
3.低频听力下降还容易反复发作,常可双侧发病。
有的病人每隔几周就会发作一次,甚至到了只要一熬夜工作就会发病的程度。
4.一般首次发病时,如果及时治疗,很多病人可以完全恢复。
如果频繁发作,听力可能会永久损害。
建议:听力出现问题时,最好在当天就诊,最迟不要超过一周,以免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5.由于“低频听力下降”只是对某一段频率的听力下降,发病时容易被患者忽视,具有隐蔽性,导致错失抢救听力的*金时间。所以,与发生耳聋后及时治疗相比,预防耳聋更为重要!要想尽可能避免耳朵受伤,一定要让耳朵休息好。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统计公报:
全球大约有3.6亿人患有听力残疾,成人数量为3.28亿,占总数的91.1%;
儿童数量为万,占总数的8.9%;
在老年人群中,60岁以上的老人,40%-50%会有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
到了70岁,占比会增加10%;
到岁左右,至少90%的人都会出现听力下降。
预防最重要:
定期筛查听力,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朋友;
预防耳*性药物: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链霉素等;
避免熬夜和噪音,舒缓情绪压力,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效预防听力残疾,从源头上避免听力损害的发生!
记得点亮星标哦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有时是治愈;
常常在帮助;
总是去安慰!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