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店里忙碌,是每一天的开始,生活总是这样继续着。
在南沙区金洲商业区的一处僻静的巷子里,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聋哑美发”,这家小店是残障人士阿发和他的继母在经营。
难得的工作间隙,阿发最喜欢看街头熙来攘往。
最初,阿发是与姐姐、继母共同开了这家店,姐姐也是残障人士,但姐姐嫁人后,店里就只有继母和他两人操持着。每年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肯休息三天,其他时间都是从早上八点一直营业到晚上十点。
近二十年的陪伴让街坊四邻离不开这家小店,每天看着阿发和继母忙碌的身影,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完整的。
每一个清晨里,阿发都会和继母早早走出家门。
给客人理发的时候,阿发格外专注。
阿发的继母是万顷沙镇十涌人。“你们就叫我石连吧!”她这样说。25岁那年,石连嫁给了前妻因病去世的老陈,也就是阿发的父亲陈顺添。这可气坏了石连的父母。
老陈在小店里踏实和并快乐着,知道记者要来采访,特意在小店等候。
乐观的性格,是石连面对一切困难的不二法宝。
不过,石连依然义无反顾迈出家门,嫁进陈家,一晃就是24年。
嫁到陈家的时候,阿发19岁,姐姐21岁,石连仅仅比阿发年长六岁。姐弟俩本来是没有残障的正常人,在阿发八个月大的时候,已经会叫爸爸妈妈了。一次姐弟俩同时感冒,因医疗事故同时变成了残障人士。
姐弟俩没有上过特殊学校,识字不多。小学没毕业的石连,看着姐弟俩没有一技之长,如何帮助姐弟俩谋生成了石连经常忧虑的问题。
在小店对面,石连租了一间房作厨房。做饭空闲时,她都会望着楼下的小店发会儿呆。
石连曾在白云区某技校学过美容美发,石连决定领着阿发姐弟俩去自己曾经学习过的技校学习理发。上学学手艺当然是好事,但姐弟俩无法与别人交流、听课,于是石连只能充当起助教角色,陪着姐弟俩上课。石连的这一段往事,在她29岁时候还登上了报纸,这张发*的报纸到现在,还在小店的墙上挂着,成了镇店之宝。
而在报纸的下边还有一张阿发的照片,那是阿发参加广州年亚残运火炬传递活动时做火炬手的照片。
大家都清楚,阿发能成为残障人士的优秀代表,离不开继母石连。
嫁给老陈的第二年,石连和老陈的儿子小陈就出生了。石连一直背着小陈,帮着阿发打理着小店生意,就连给客人洗头都是背着小陈。现在二十多岁的小陈骄傲地对记者说:“不要找我妈妈理头发,她不如我哥哥手艺好!”哥哥阿发一直都是小陈御用的理发师。
阿发不懂得手语,石连就成了阿发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翻译。石连也不懂手语,他们的交流都是自创的。一家人就靠着长期生活在一起的默契、含糊咿呀、比划而无“障碍”地沟通。石连说阿发很聪明,她带他的时间比带小陈的时间要多得多。石连选择了用更多的时间陪伴阿发姐弟俩。
石连是阿发的倾听者。
年,老陈直肠癌手术,石连端屎端尿,不离左右。
年,疫情期间,阿发突发肾结石。石连没有犹豫,做了核酸检测,医院照顾阿发。
帮助客人给电动车充电,阿发也不忘摆出最美的“舞姿”。
石连对老陈的细心照料,让老陈心里充满感激。
如今,老陈手术成功,身子骨一天比一天硬朗,阿发又恢复了生龙活虎。
年过四十岁的阿发,在石连面前还是个孩子。
文雅懂礼貌的阿发,只有在石连面前才会像个孩子,淘气和搞怪。
如今,石连一家人住在九王庙的大房子里,这栋房子是老陈照着别人家的图纸,自己修改后设计的。
石连常说:“做人要细水长流。”的确,街坊四邻都是“聋哑美发”的好朋友。石连还说:“小时候听别人讲做人要积德行善。我很傻,也不知道自己现在算不算积德行善。”
如今看着石连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许这就是上天给石连最好的眷恋吧!
来源:南沙街发布记者何快快编辑郑少山图片提供V摄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