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肉食者真的鄙吗
TUhjnbcbe - 2021/8/22 17:55:00
北京湿疹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150611.html

肉食者真的鄙吗?

半岛老布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这是肉食者鄙的来源,肉食者通解为当权者,意思是吃肉的当权者很笨。以肉食者鄙为首发,“吃肉太多让人变笨”,“长期吃肉降低智商”等各种文章帖子风行,说的有根有据,最后,极力推崇素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黑纸白字,见文知意,再清楚明白不过了,再加上后续各种论断,让你不得不怀疑人生,弄的很多人想吃肉又不敢吃,怕吃笨了自己吃笨了孩子,那么,到底曹刿说的对不对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肇始者曹刿入手,看看他说的肉食者是一种饮食结构?还是另有所指?曹刿论战里有两个最易让人误解或产生歧义的地方,一是乡人,通常认为就是同乡或乡下人,总之就是低等之人;二是肉食者鄙,意思是吃肉的人、有权利吃肉的人或吃肉的当权者蠢笨。首先,我们分析乡人在那时到底是什么人?文中所说乡人的“乡”并非今日之农村,乃指当时作为诸侯国统治中心的城市及其近郊,即“国”中的行*区域。管仲相齐,整顿西周旧制而增益之,实行“参国伍鄙”:制国为二十一乡、分处士和工商;制鄙为五属,以处农夫。和《周礼》所载乡遂制度基本一致。所以“乡人”即“国人”,主要成分是“士”,他们不同于在田野从事农业劳动的“野人”,平时脱离生产,战时充当甲士,一般有“禄田”、“隶子弟”和“牛马臣妾”,并有一定的*治权利。《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有“乡校”,乡人可以在这里议*。《周礼?乡大夫》:“国,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小司寇》“外朝之*”即为此。观之《左传》,“乡人”在*治上是相当活跃的。曹刿,他有晋见鲁君的资格并为之出谋划策,文中显示具有丰富的作战理论和经验。曹刿及其乡人属下层贵族的“士”无疑。鲁庄公作为当时的诸侯国,给他安排个现在的省委书记应该出入不大,曹刿说不能擂鼓省委书记就不擂鼓,曹刿说不能追击省委书记就不追,曹刿得多大级别才能指挥的了省委书记?你真以为乡人就是现在乡下种地的农民?和乡人关系密切的曹刿就是个现在意义上的农民?其次,我们看看肉食者是饮食结构?还是另有他指?文中说的肉食者是当权者和权贵,这没问题,但是否只有他们能吃肉?吃肉是权贵的日常饮食结构呢?显然不是,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即诸侯卿大夫分送祭肉制度。西周春秋时祭宗庙的肉称膰(又称胙),祭社的肉称脤。祭祀祖宗神祗与分受祭肉是一件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脤,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左传》成公十三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参加这些祭祀活动和分享祭肉的,只有在位的贵族才有这个权利。《左传》昭公十六年子产说嗣大夫孔张“立于朝而视于家,有禄于国,有赋于*,丧祭有职,受脤归脤”。杜注云“受脤谓君祭以肉赐大夫,归脤谓大夫祭归肉于公”。在这里“受脤归脤”的权利正是与“立于朝”和“丧祭有职”的地位一致的。很明确,“肉食者”即“在位者”。分享祭肉是贵族在位者的权利和标志。由此可见,“肉食者”是指有权利吃到祭肉的人,是地位的象征,不是饮食习惯,更不是吃肉吃成蠢笨傻。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也仅指当时当地他针对的对象庄公,意思是我比较了解现在当权的庄公,在打仗方面,他缺乏深谋远虑作战谋略和经验,*事能力不行,我得帮帮他,既然能主动帮庄公,甚至这肉食者鄙都不能理解成贬义词。至于当今很多人把肉食者理解成所有肉食者,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是通指所有的“肉食者”。曹刿敢说其祖先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等都鄙吗?现代人理解成通指,你能和肉食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吗?第三个问题,古代普通人吃不吃肉?《礼记?王制》在谈到古代的养老制度时,“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异膳、八十常珍……”、“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的说法。《孟子?尽心》则说:“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可以无失肉矣”。这都是针对所有人说的,并非特指贵族,孟子说的很清楚,每个农家把猪、鸡、狗等饲养繁殖(“无失其时”)好了,保证七十非肉不饱是没有问题的。古时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肉不饱作为一种制度实行,现在的长寿老人几乎都有嗜吃肥肉的习惯,反过来又佐证了古人这种制度规定蕴涵着多么高大上的智慧,这对现代科技研究的肥肉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又是一个多大讽刺。最有力的佐证是“家”字家字里面有一头猪,这是每家都有猪的意思,以前农村都家家养猪,家里有猪是为什么?猪既不能拉车又不能耕地,也不用来看门,更不会是养宠物,那么,家家养猪干什么?当然是为了满足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肉不饱的实际需求。如果说只给老人吃,不给年轻人吃,这应该属于不讲理了。把“肉食者”的来龙去脉弄清后,你就会明白,肉食者是当权者的一种称呼,不是一种日常饮食习惯和饮食特权。以肉食者作为一种饮食习惯说事者,活脱脱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实际是自己先鄙了。余论:六十非肉不饱为什么老年人“非肉不饱”?第一,老年人体力消耗减少,所需热量减少,但人体必须的氨基酸量却并不因年龄增加而可以减少。据日本东京都老年综合研究所的研究,肉食中含有九种氨基酸,它们可使血管保持柔软,预防动脉硬化和脑中风,提高对传染病的免疫能力。所以补充蛋白质对于老年人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老年人饭量可以减少,必需的氨基酸(也即肉食)不能减少的道理。第二,人体的细胞是有一定寿命的,死亡的细胞可以由细胞分裂再生新的细胞补充,而神经细胞较难分裂再生,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可以缓解神经细胞的死亡。第三,老年人因饭量减少,来自饭食方面的蛋白质也随之减少,这就更需要增加鱼肉鸡类蛋白质的补充。从中医角度考虑人老肾先衰,这是常识。精藏于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篇》),肾通于脑,肾者,身之本也。这就是为什么老人年龄一大,记忆力减退、耳聋、腰脚不利索的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灵枢五味》猪咸。咸入肾,肾生精。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肉不饱”的定制,是为了让老人老而益壮,延年益寿的一项治本之策,祖宗智慧之高,远超今人之臆测。文后提醒,文中说的猪肉,是传统猪种传统饲养的猪,不是现代规模化养殖的瘦肉型速生猪。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吃肉太多让人变笨》

1
查看完整版本: 肉食者真的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