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圆桌论坛二中老年听力康复策略
TUhjnbcbe - 2021/11/23 20:56:00
云南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218048811102542&wfr=spider&for=pc

年6月3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听力协会联合主办的“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圆满闭幕。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海内外共50位听力行业专家进行了42场主题分享和2场圆桌讨论。现将学术演讲与讨论的精彩内容逐一整理并分享,希望能为推动听力行业专业化发展添砖加瓦。

??

?

6月2日下午,由张建一教授主持,刘玉和教授、西品香教授、张丽萍讲师、张敏博士多位嘉宾围绕“中老年人听力干预策略”话题,与参会的行业同行们深入探讨、交流。

?

QA

王硕教授:从小到老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听力状况。所以,可以如何把老年人听力加以区分?

刘玉和教授:王硕教授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临床应用上难度非常大的问题。一般,我们对老年性聋的诊断有一个年龄基线,听力损失的具体原因不确定,只能大致归类为老年性聋。但是,如果很详细地询问患者的病史,有可能确定具体的原因。「老年性聋」概念中包含的多种因素叠加,最终随着机能的退化,可能体现在听力损失层面。

?张建一教授:关于这个问题。助听器前期验配阶段,会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除了刘玉和教授讲到的,还有一点是听力损失的特征和老年性聋也有相关性。平坦型、上升型、A型、U型特征可能与老年性聋相关性较弱。低频相对好一点、高频相对差一点的情况比较多。所以,需要把临床上对耳聋病因的判断与询问过程相结合,综合言语识别率的测试、评估等信息。诊断开始阶段,通过很简单的方式很难确定是否为老年性聋。

QA

?张敏博士:接着这个话题,我继续追问一个问题。在临床上,如果对30多岁的青年人和一个老年人的诊断,可以找出听力损失的病因都是药物性的,那么在康复阶段是否需要区分对待?

张建一教授:具体使用的康复方法还是需要确定对称性问题。如果是对称的情况,前期还需要做评估。具体的验配流程设计都有临床依据。

QA

参会代表:请问张教授和西教授,您在给老年人做助听器验配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西品香教授:我认为最难满足的是患者的心理满意度。验配过程中的心理评估的确很难做,但是从一些初步的评估中可以看到患者的心理问题。对后期有可能获得的助听效果可以作出相对准确的预判。在这期间,可以和患者本人、家属沟通,会对患者后期的心理满意度有所提高。

张建一教授:除了患者的心理问题,还有一点是患者本身对助听效果期望值的问题。听障者一般对听力学的知识不是很了解,一般人的理解是只要戴上助听器,就应该有好的聆听。感音神经性耳聋在临床上的功能性障碍复杂性远远高于传导性耳聋;以及中耳功能和内耳功能不同。所以,验配过程中的沟通非常重要,现在一般的助听器验配需要2—3小时,这个过程涵盖了完整的验配流程。通过和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讲解、科普宣传听力知识。对于这些问题,在工作中需要切实、真实的了解。最后达到让患者理解这些的效果。

QA

刘玉和教授:刚才谈到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对于老年性聋验配非常重要。作为临床医生,我想知道,不考虑期望值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病因,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技术方法达到/接近正常的期望值?比如,一个老年患者的言语辨别能力比较差,有没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改善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减少家属的抱怨。

西品香教授:刘教授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在工作中,我也特别希望让患者的听力达到正常人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能努力尽可能接近正常。

张建一教授:我一般给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说的一个结论是「永远不要期望能和正常水平一样」。患者会问原因,这就涉及到听力学知识。对于患者的听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值,我们会根据功能性障碍评估结果作出预判和实际环境中的效果。这个过程很复杂,但必须让患者知道这些情况。所以,在验配过程中,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充足,对沟通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面对不同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方式,正如早上所讲的八大能力。

QA

参会代表:国外的OTC助听器趋势,各位专家对这个怎么看?

张建一教授:我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中国的听障问题和国外有巨大的差异化。中国听障者的功能性障碍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国外。OTC在美国要求很严格,要求的使用对象是轻、中度患者。在中国,一般只有中度、中度以上患者才会得到干预,临床的复杂性决定了线上方法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出现的多样化模式,我不反对,但是我们对于一些特殊问题,需要把自身本领练好。

QA

*丽辉教授:刚才大家都谈到中老年人助听器验配满意度问题。我的一个问题是,刚60多岁退休的人,一般听力损失不是很重,自己已经意识到需要调大声音才能听清,检查的结果是听力在40分贝左右。和这些患者沟通的时候,患者自己感觉能听到,那么如何说服这类患者佩戴助听器?

张丽萍讲师:对于这个问题,我分享一下在英国的一些经验。在英国,助听器验配之前会有一个详细的病史采集。我觉得说服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听力损失问题、佩戴助听器,可以从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入手,通过询问患者和家人相处、与朋友聚会时嘈杂环境下的聆听情况,让患者意识到听力存在问题。此外,可以做听力图测试、试配助听器,可以让患者知道这种差异性。佩戴助听器后进行言语康复训练,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导,逐渐适应一些环境声音。

张建一教授:我补充一点。通过让患者「自己否定自己」,认识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张敏博士: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分享一下。可以通过给患者提供相关的科研、临床研究数据和真实的案例,会有助于患者对自己听力损失的认识和重视。OTC可能会是一条科普听力知识的渠道,减少患者对过于商业化、高价助听器的惧怕心理。

QA

参会代表:还有一类人群是高危听力损失人群。对于他们,有没有什么措施可以缓解、降低他们以后出现听力问题的机率?比如地铁工作人员看到自己周围同事已经有听力问题,他们自己也有了危机感,想采取一些措施预防,但是他们找不到什么办法。

张建一教授:我在上午的分享中提到听力科普宣传。听力知识科普宣传力度如果可以做到像老年性基础疾病的科普,这些潜在的高危群体就有了知识结构,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圆桌论坛二中老年听力康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