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听力残疾患者达万人,其中单纯听力残疾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2%;我国60岁以上老年听力残疾人总数超过万,0~14岁听力残疾儿童总数超过万。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一人群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
什么是听力障碍耳朵是人体构造最为精密、复杂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如果不会正确使耳朵,会给耳朵带来一些伤害。
听力障碍是指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人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声及言语声。一般认为语言频率(0.5kHz、1kHz和2kHz)平均听阈在26分贝以上,即有听力障碍,在70分贝以上者为聋,临床上习惯统称为耳聋。
哪些是听力障碍高风险人群有家族性耳聋病史者;
曾有过其他耳病史,如中耳炎、梅尼埃病;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
有耳*性药物应用史;
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人为什么会耳聋在内耳的结构中,感觉声音的毛细胞和传导听觉信号的螺旋神经元细胞非常“娇嫩”,这些细胞数量有限,一旦受到损伤,需要立刻治疗修复,否则就会变性坏死而且不能再生。人类从出生开始,生长发育到青春期,听觉功能达到最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细胞的数目开始减少,听觉功能开始减退,只不过这种减退很微弱,不能被察觉。60岁以后,听觉的衰退开始变得明显,逐渐出现老年性耳聋,这是最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的特点是听不清楚别人在说什么,由于语言交流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影响情绪和性格。
老年性耳聋是自然规律,会不可抗拒地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因此,普通人群中,年龄在60岁以上者,大约三分之一,年龄在80岁以上者,大约二分之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耳聋。就个体而言,差异就很大了。有些80岁以上老年人,听力还保持得很好,相当于四五十岁的听力;另一些年轻人却出现严重的听力下降,相当于六七十岁老人的听力。因此需要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