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绣传承创新性瓶颈及对策性研究
——以石林县彝族撒尼刺绣为例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已被机器化生产所替代,但是仍有一些老手艺人还在继续着他们对手艺的执着,他们用刺绣记录着岁月、诠释着文化。本次项目以访谈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彝族刺绣手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探访对象,探讨彝族撒尼刺绣的传承现状,以及彝族撒尼刺绣未来的发展空间。
(二)选题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挖掘彝族刺绣图案、针法、设计等方面背后的深层意义,让其有系统全面的宣传发展蓝图和更快速地融入到现代彝族刺绣手工教学中。从实践上来说,对彝族撒尼刺绣的现状进行一个大致全面的了解并且对彝族刺绣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提供优良平台,促进彝族刺绣的传承发展。
二、彝族刺绣概况以及传承现状
(一)撒尼刺绣田野点概述
彝族撒尼刺绣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支系的主要聚居区和石林县境内迁徙到文山州普者黑一带、陆良县、宜良县、泸西县、弥勒县等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彝族撒尼刺绣在年被国务院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县内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2位省级传承人、5位市级传承人和3位县级级传承人,总共11位非遗传承人。全县设有省市县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以及传习馆,撒尼刺绣资源丰富且保存良好。
(二)撒尼刺绣概况
1.撒尼刺绣历史渊源
撒尼挑花,彝语叫作“拿窝”,意为未绣完的挑花。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绣,彝族撒尼刺绣是彝族撒尼人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是彝族妇女心灵手巧的体现。它在撒尼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到生产生活,小到衣服首饰,它是撒尼人在漫长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结晶,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彝族撒尼刺绣是彝族撒尼人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有悠久的历史。
自唐宋时,撒尼刺绣便已兴起。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上,部分人物形象的衣服上即有刺绣花纹的痕迹。公元8世纪初,南诏王嵯巅攻占成都,掠回汉族刺绣女工和蜀锦原料而使南诏刺绣工艺得到极大发展。《新唐书·南诏传》《蛮书》均对南诏的刺绣作了详尽的叙述。元明清时期,刺绣即在彝族妇女中盛行,刺绣质料增加,刺绣纹样和图案色彩更加丰富。直到现在,彝族刺绣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是彝族姑娘的一双巧手,让大自然呈现出艺术之美,凝结着彝族撒尼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价值理念、宗教和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彝族刺绣包含着撒尼人民的劳动心血,寄托着撒尼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2.撒尼刺绣的图文样式
撒尼妇女自小便跟在长辈旁学习刺绣,经过世代的传承与发展,彝族撒尼刺绣技术日趋完善。撒尼刺绣图形规整、主题特征明显,其鲜明的颜色搭配、精巧的图形结构、精美的图形结合,凸显了浓郁的当地民族特色。
撒尼刺绣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十字绣为主的、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组合图案,最常见的是三弦耳朵花,模仿的是撒尼人传统乐器大三弦轴的图案,而大三弦线轴的图案也来自于植物蕨菜(又称龙头菜),蕨菜的嫩芽未展开的部分就是三弦花的原型。除来三弦花之外,还有八角花、八瓣花、太阳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八瓣花、狗齿纹、火焰纹、跳脚纹、石榴纹、青蛙纹、树纹、蕨菜纹以及一些简单的菱形、三角形、条纹等图案。这些图案大多来源于生活,太阳花是依据太阳的图案,青蛙是智慧的象征,代表了彝族人民对美好品质的向往,菱形等简单的图案在撒尼人的手里变得不简单,运用对称、转化等方式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的绣片。
图片来源于毕跃英撒尼刺绣传习室
二是以平绣为主的、较为细腻的写实性花卉图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花草样式,如山茶花、杜鹃花、石榴花、荷花等。这些花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绣娘们仔细观察,将花的纹样勾勒在绣布上,绣布上的花卉们自然逼真。
三是以镂空贴花(又叫镂空绣)为主的,较为粗犷的抽象性图案,主要有云纹、波浪纹等。所谓“镂空”贴花就是指刺绣的针脚并不是紧密相连的,而是将中间需要留空的地方留出来,像天空中的云朵一样。撒尼刺绣针脚细密、做工高超、图案结构精巧,具有极强的对称美;色泽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使用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充分体现出彝族撒尼人的慧心巧思和想象力。
图片来源于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