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幅刺绣屏风作品《玉兰飘香》本文图片均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魏雅雯高文昕徐铭兼“玉兰齐飘香,广迎天下客。”在年至今的连续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苏绣作品《玉兰飘香》每年都“盛装”出席,苏绣针线的细致精湛和画面的鲜活奔放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与会者带来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
苏绣是指以江苏苏州为生产中心的传统手工丝线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苏州民间刺绣传统源远流长,该地在四千七百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丝线与丝织品,这为刺绣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到清代,苏绣已经发展形成行业,当地绣庄有多家,分为绣庄业、戏衣剧装业、零剪业。
年建国后,通过国营经济的扶助、*府贷款、外贸公司加工等形式,苏绣生产得以迅速发展。但是,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苏绣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譬如原有市场规模正在不断萎缩、从业者年龄断层现象严重等。
今年7月,“记录中国”报道团队在苏州走访发现,在行业“内卷”的背景下,到底是应该坚守传统,还是应该去适应新的工艺和营销方式,苏绣从业者们在不断寻求“出圈”之道。
苏绣小镇上正在刺绣的绣娘试水直播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是苏绣从业者最大的聚集地。
据镇湖刺绣协会统计,镇湖街道从事刺绣行业产、供、销的人员已超过人,镇湖街道被命名为“江苏省民间刺绣之乡”,还曾荣获“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的称号。
另据镇湖刺绣协会秘书长裘星介绍,早在年,长约1.7公里、聚集了四百多家商户的绣品街便已形成,涵盖了苏绣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后来当地官方直接将此条绣品街所在区域命名为“苏绣小镇”,并进行了配套设施的建设。
其中,年5月,苏绣小镇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入围名单,苏州高新区投入34亿元的资金支持重点项目“苏绣小镇”的建设,镇湖与苏高新集团下属苏州西部生态城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苏州苏绣小镇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推进苏绣小镇的开发,为镇湖地区苏绣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现代化机遇。
*府“筑巢”后,需要从业者自力更生。
7月正是江南水乡的雨季,行走在苏绣小镇,众多鳞次栉比的绣庄“生长”在绣品街中,十指春风的绣娘沉浸于挑针弄线,让人不仅调慢呼吸之间的节奏,心绪也逐渐平静沉淀下来。
当“记录中国”报道团队走进绣娘颜腊梅的工作室时,她正在二楼进行线上带货的直播,只见她熟练地拿起桌上的一个绣有传统花鸟图案的团扇,对着手机镜头开始一番介绍,并时不时回答直播弹幕中的相关问题,最后加上那句经典的话:“老铁们,喜欢的话可以考虑下单哦!”
颜腊梅的员工正在直播颜腊梅表示,她的工作室一共有两个电商直播的账号,其中抖音的账号销量相对更高,快手账号的粉丝数量则上升得更快,而直播的商品除了店里主营的挂画之外,还包括一些苏绣的实用衍生品,比如台灯、团扇、福袋、香囊等。“直播太难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好像一直都掌握不了做线上直播的销售方法。”颜腊梅道出了做直播以来的苦,“一方面是缺乏曝光度,直播平台会存在流量限制,它会将流量分给那些有看点的视频,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会让自家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也来直播刺绣,没办法呀,没有曝光度就只能被关在平台的‘小黑屋’里。”
颜腊梅透露,另一方面,对于几乎没有互联网销售经验的她而言,挑战还在于,起步阶段,电商的付出和回报根本不成正比,起步周期又比较长。
绣娘颜腊梅由于没有经验,颜腊梅常常会遇到冷场的情况,“那种冷场的气氛,说半天也没有人回应,讲的时候脑子里完全是空白的”。而在完成了时常冷场的直播之后,她要不断地思考自身的问题,不断地推翻原有的计划,思考之后如何互动、如何像其他已经成功的苏绣店铺一样把自己的绣品推广出去,她对此感叹道,“这是电商最折磨人的地方。”
“绣娘在直播领域单兵作战确实难成气候,他们需要专业团队协助,我们公司有意向对绣娘们进行扶持。”苏州苏绣小镇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华称。
颜腊梅所面临的难题只是苏绣产业目前尚需突破的众多困境之一。
人才缺失
明代王鏊在《姑苏志》中对苏绣有“精、细、雅、洁称苏州绣”的评定,而支撑起苏绣“精细雅洁”的背后是绣娘技艺和时间的积累,苏绣的精细贯穿着整个生产制作流程,即使是最开始的勾稿勾线,也需要手工来绘制,极其考验美术功底。
正如绣娘汤晓红所言,“刺绣是一个慢周期、慢回报的工艺”。
培养一个好的绣娘具有较高的成本,光是入门级别的刺绣技艺就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这还是建立在有一定的功底和热爱的基础上。事实上,要达到一定的精细度和刺绣水平,更是要花费数十年时间钻研,而要达到业内称为专业的程度,则至少需要二十年。
“研究所里面的绣娘很多是退休返聘的,刺绣行业是需要前期很长的积累的,正常的话一般要绣到四五十岁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总经理达姝称。
苏绣的“慢”和当下市场的“快”形成了冲突,也造成行业内传承的青*不接。
“记录中国”报道团队走访绣品街的多家绣庄发现,绣工的年龄层次多为45-60岁左右,90后甚至00后的绣工很少,其中一家名为“丝奏湖曲”的店主给出的解释是“年轻人不愿意接手这样的传统技术,都是年纪大的绣娘在坚守这些工作”。
苏州刺绣研究所内正在刺绣的绣娘汤晓红作为一名85后绣娘,在镇湖的绣娘中已经算得上是比较年轻的。她表示,“苏绣文化目前还只是小众文化,年轻人对刺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