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耳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什么我们会越活越孤独因为忽略了自己的内
TUhjnbcbe - 2022/11/7 18:39:00

当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高效率的沟通交流,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到咫尺之间,然而却有人说:“活的孤独是常态,享受孤独才是姿态。”也有人说:“感觉整个世界都没人理解你,活得很孤独。”

前一种孤独其实并不是孤独,它是人内在充实而表现出来的精神独立,很难得,所以让人羡慕与佩服。而后一种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它只会让人悲观与痛苦。

真正的孤独,是一种强烈的空虚,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让人抑郁、绝望。就像我们受到风寒会发烧一样,孤独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精神受损,而导致的内在空虚。

为什么会精神受损?

《庄子》中有一个小故事:话说子贡游历到汉水之南,见一老丈正在菜园劳作,挖了一条地道通往井边,抱着水瓮打水灌地,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说:“有一种机械你听说过吗,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甚多,老先生想不想试一试呢?”

老人问子贡说:“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头做成工具叫桔槔,后面重而前面轻,从井中提水轻轻松松,速度很快。”

种菜的老人变了脸色讥笑道:“我听老师讲,有了机械取巧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投机取巧的事,有了机巧事必定会出现机变的心。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能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是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呀。”

庄子有句话叫“定乎内外之分”。内,是身心,是内在;外,是声色,是外物。人的心志如果时时务于外的话,则内在精神就会疏于打理,而失去专一安定。

种菜老人讥笑子贡,正是看出子贡的内心不够完备,总想着往外求,甚至已经形成思维习惯,也就是“机巧之心存于胸”。种菜老人的内在也不一定就足,但是他老老实实行于拙朴,故近于道。

韩非子曾以“和氏璧”为例,说内在极丰华的事物,是不用外物来装饰的,只有内在亏损不足,才会向外去求,用外物来装饰自己,充作己之能。所以如果遇到什么总想着投机取巧,反映的正是自己本身的亏缺。

我们现在,又有谁不是“机巧之心存于胸”?开口捷径,闭口计谋,就连升斗小民,也是诸多心眼满怀算计,那种踏实肯干的“老实人”,恐怕早就灭绝了吧。

我们现在,又有谁不是“身心务于外”?身不停转,劳碌奔忙;心不停歇,目光一时离不开手机,耳朵一时离不开音乐,娱乐放纵片刻不停。一直到精疲力竭,才收得了心,睡得着觉。长此以往,内在又怎么会不枯竭,精神又怎么能不空虚?

现在机械、网络越来越发达,许多以前没法想,做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做到了。能做的事多了,想法就多了,身心就更加劳累了,内在就更加亏空了。没发现互联网时代与书信时代的区别吗?沟通更为便捷了,情感却亏损了。

《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所以才需要“塞其兑,闭其门”,关照自己的内心,充盈自己的精神。

但是这种关照内心的行为,却恰恰是被我们认为“无用”的行为,谁也不愿意为此“浪费时间”。谁又愿意花上十分钟的时间,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想,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呆着?

有这十分钟,我还不如看看小说,刷刷视频,聊聊天,逛逛商城。我想这才是大部分人的真实想法吧。

庄子说,人只有懂得了“无用之用”,才能和他谈用。无用的用处,就在于关照同样虚无的精神。精神与内在的充盈,在庄子看来才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不是追逐外物。

东晋有一个叫王子猷的,于大雪之夜驾船前往阴山拜访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门前,却又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又有何妨?

这种行为,放到我们现代估计要被骂脑子坏掉了,因为完全没有达到目的啊!无效无用功啊!但其实王子猷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他的内在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内在充实了,就不需要往外求得满足,故而可以“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独立而自得。内在丰满,则忧虑、惊惧等外邪俱不得而入,这就叫做“全神”。如此,便可以习惯独处,享受孤独,而不觉得孤独。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我们会越活越孤独因为忽略了自己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