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就诊、检查、交费、取药……即使是健全人,到医院就诊都会感觉流程复杂,对于交流不畅的听力障碍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近日,医院迎来首批专职手语导医,聋人病患就医全程都会有他们“同声传译”式的手语翻译。
“您需要帮忙吗?”医院门诊大厅里,导医王茜看到一位年纪稍长的女士正在挂号台徘徊,从状态看,她猜测这是一位聋人,于是走上前用语音和手语两种方式同时提问。“太好了,你会手语。我这两天膝盖疼,来看看。”“医院的手语导医,我来协助您看病。”王茜一边用手语介绍着自己,一边带她完成挂号。
在王茜的协助下,听力障碍的患者和医生能够顺畅交流,诊疗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拿着挂号单来到诊室,王茜把这位女患者带到了医生的跟前,她则站到两人中间,一会儿跟医生交流,一会儿用手语给病人做翻译。“我给她检查膝盖,如果摁疼了,就让她告诉你。”医生探身检查,王茜也弯下腰给病人翻译医生的话。做检查、取结果,再返回医生诊室看结果,交费,取药,王茜一直陪伴着这位女患者。医院大门前,这位女病人一直伸着手,频频弯下大拇指,用手语向王茜留下无声的“谢谢”。
诊疗过程全部结束,耳聋患者伸出拇指表示感谢,王茜叮嘱她一定要听医生的话。
为什么选择做手语导医?要从王茜自己的故事说起。王茜的父母都是聋人,她从小学习手语,早早成了父母生活上的“小拐棍儿”,和父母一起外出的时候,购物、就医、问路都是她来当翻译。对于聋人来说,就医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他们只能靠写字与医生交流,因为交流不畅,医院,甚至让小病拖成了大病。
如何能让聋人的就医过程和健全人一样简单方便,王茜一直想做点什么。今年年初,结合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海淀区无障碍环境建设专班办公室和海淀区卫健委多次研究,在医院率先设立专职导医岗位,在海淀残联的牵线搭桥下,王茜通过北京手语研究会获悉了这个招聘信息,于是辞掉之前的私企工作,选择应聘。
年起,医院经过无障碍硬件设施改造,成为市卫健医院。
对王茜来说,手语导医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岗位,她不仅仅要完成手语翻译,还要翻译得准确、专业。“其实有很多术语在手语中是没有的,比如我给聋人说阿莫西林,他们不懂,说消炎药,他们才能懂。”王茜说,未来她还要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让自己的翻译更加精准、易懂。另外,王茜在工作之余也会教同事简单的手语,她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利用午休时间也来学习简单的手语动作。
没有手语需求的时候,医院大厅的咨询台工作,回答患者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