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小伙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看见一类人,他们的耳朵外戴一个小型机器,很多小伙伴都很疑问这些人带着这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戴?
其实这个东西是人工耳蜗。全世界每年都会诞生很多有听力障碍的婴儿,在过去如果他们完全听不见声音,基本上就无法学会说话,从而在民间被人们称为“聋哑人”。直到几十年前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人工耳蜗最终才问世。很多人都好奇人工耳蜗是如何工作的,现在我们来为大家科普一下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
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耳朵是如何感知到声音的,总体来看,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的作用是收集外来声波和定位声音的方向,当声波抵达后,耳廓里面那些弯弯绕绕的造型可以对声波进行反射。声波继续抵达中耳,在这里声波将撞击鼓膜。鼓膜非常灵敏,它不仅可以轻松感应到声波地震动,还能把声波扩大十几倍,鼓膜后面紧贴着听小骨,鼓膜和听小骨共同配合,就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微弱的声音。
随后声音继续传向内耳,内耳里面有一个外形类似于蜗牛的外壳,所以被称为耳蜗,耳蜗里面有非常曲折地管道,管道里面充满了淋巴液,听小骨最后末端的镫骨和耳蜗部位的圆形开口相连,镫骨震动就会推动耳蜗里面的淋巴液激荡,这时淋巴液就会触动耳蜗里面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弯曲或者偏转,从而将声波转换为神经信号,然后信号将沿着纤毛传向大脑,我们就可以听见声音了。
人工耳蜗是一个电子装置,它的工作原理与人体的耳蜗功能相似。人工耳蜗包括体外机和植入体两部分,其中体外机是由接收声音信号的言语处理器、麦克风和头件组成,通常佩戴在耳朵后面的位置,或者通过磁铁与内部植入体相吸,体内机包括接收线圈和植入电极两部分,接收线圈需要稳定地放置于量身定做打磨出来的颅骨骨槽内,植入电极十分纤细柔软,需要植入于耳蜗的深处。
大多数重度或极度听力损伤的患者,是因为内耳耳蜗精细的毛细胞遭受了损伤,而人工耳蜗这种设备可以绕过受损的毛细胞,把声音信息直接转换为电刺激,通过刺激听神经并传递至大脑产生听觉。
人工耳蜗的工作始于外机的麦克风,麦克风采集到外界的声波后,言语处理器就会把声音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输到头件上,声音信息通过头件传递到植入体从而到达内耳,然后听神经接收从植入体传来的信号并把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从而产生听觉,人工耳蜗的出现可以说是从人类科技上真正突然了从普通电到生物电的转换。
人工耳蜗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轻度听力损伤的患者恢复听觉和让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改善听觉,也治疗神经性耳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更是那些听力障碍人群的福音,那么人工耳蜗有缺点吗?
当然有!人工耳蜗作为异体植入,可能会有产生一些疾病的风险,比如人工耳蜗手术的植入会导致患者颞部血肿、耳朵炎症、面神经受损、鼓膜穿孔、皮瓣坏死、脑脊液漏、切口感染致植入体外露、鼓膜穿孔致植入体外露、永久性面瘫等。所以,人工耳蜗植入后应按照医嘱进行护理,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
人工耳蜗也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比如在患者健身幅度较大或者剧烈运动的时候,人工耳蜗的外机可能会掉下来。其次就是人工耳蜗几乎一天24小时都贴在患者的耳朵上,也会导致患者耳朵或者头皮红肿发炎,特别是在夏天,患者出汗比较多,就会导致耳朵部位容易发痒,所以夏天就不得不经常摘下来给耳朵透透气。
还有一点就是有的人工耳蜗并不防水,患者在洗头洗澡患者去游泳的时候都需要把外机摘下来,洗澡时就不能听音乐,也不能带着耳蜗在游泳池里跟别人聊天,如果想要买防水的人工耳蜗,患者就需要单独买比较贵的。
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工耳蜗的外机可能会慢慢消失,只留下植入体,也许有一天我们就真的不知道对面走过来的人身体里存在一个可以帮助恢复听觉的植入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