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王宾)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约有3.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超过3000万是儿童。专家指出,听力损失需早防早治,科学规范诊疗。
据了解,听力损失可能由遗传、分娩综合征、某些传染病、慢性耳部感染、服用特定药物、暴露于过量噪音和衰老造成。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推广辅助器具服务,重点普及助听器、助视器、假肢等残疾人急需的辅助器具。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医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加快构建全国耳聋预防、治疗与康复的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和农村地区的预防诊治工作。
避免听力损失,预防关口前移是关键。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高志强表示,预防孩子先天性耳聋,备孕前夫妻双方可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或进行孕期羊水筛查,同时加强母体在孕期产期的护理,预防母体和新生儿病*感染。预防后天耳聋,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较大噪声的环境中,防止内耳损伤。此外,要避免一些全身疾病可能对内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伤,防止中耳炎症造成听骨链功能和形态异常导致耳聋等。
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刘吉祥提醒年轻群体,使用耳机一般每次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尽量用耳罩式耳机;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耳机,可以避免音量过大,伤害听力。而对于老年性耳聋,专家建议尽早根据听力损害的情况来进行改善,如使用助听器或者增加能量代谢药物等。(完)